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强心剂”,也是打造民政一家亲的“定心丸”,广大基层干部不断重心下沉,力量下行,扎稳基层治理的底盘,以基层小切口带动政府大服务。
涵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书香味,淬炼基层建设新本领。基层工作看似简单,真正上手却没那么容易,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复盘,才能掌握好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块“烫手山芋”我们不仅要接,更要接稳,接好。在基层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培养终生学习的长远思维,不断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做持续充电释能的“蓄电池”,淬炼不惧繁琐的持久耐性,以服务群众解决难题为第一要义,砌好基层服务的“敲门砖”。
品尝“朝去田野迎日出,晚归住所半月明”的汗水味,落实基层工作真把式。基层工作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大工程,不仅要做得细,更要做得真,做得实,把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放在一位。作为乡镇基层干部,需要时刻谨记,假大空的口头支票无法兑现,作秀式的表面功夫也注定行不长远。“蛮干”不如“苦干”,“苦干”不如“实干”,尤其是作为乡镇的基层工作人员,更要知晓何为实干,如果没有真正走访过各村各户,没有真正站在群众立场,就难以体察群众痛点,解决群众难事,只有真正地扑下身子,撸起袖子,用脚步丈量每一片土地,让汗水浸润每一寸土壤,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
躬身“走村入户雪无痕,促膝交谈闻民声”的泥土味,推动基层服务接地气。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基层干部要接地气才能入人心,入人心才能履好职,任何政策的下达,都要让群众从知晓到理解再到支持,将基层服务中心打造成人民群众的第二个家,让老百姓有个办急事、说难题、提建议的好去处,进一步增强归属感和获得感。巧用“三声”接地气、入民心,清脆的敲门声要走进千家万户,不断以绣花针精神涵养基层人员的为民初心。(潘亚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