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文化 > 正文

【深读枣庄】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恰逢其时——千年智慧如何点亮当下?

2025-10-19 08:07:30 | 来源: 枣庄市墨子研究中心

一场研讨会,激活两大“文化符号”

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于17日至19日在滕州举办。本届研讨会立足文化传承、时代追求和现实需要,将“‘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墨子鲁班文化遗产与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作为核心议题,同步设置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发展、墨子鲁班的科技成就与当下中国科技强国追求、“兼爱”“善文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等8个分议题。本该是历史教科书里的两位古人——墨子与鲁班,意外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人物”。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下社会对创新精神与人文底蕴的迫切追求。鲜少有人了解,这两位同为滕州籍的先贤,不仅是传说中的“竞争者”,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现“技术与思想深度融合”的典范。

被忽视的“双璧”:匠艺的巅峰与思想的高度

鲁班早已成为“精巧”的象征。这位被东晋葛洪赞为“机械之圣”的能工巧匠,发明的刨子、钻具、石磨等工具,至今仍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他身上那份“追求极致”的执着,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初源头。而墨子则更像一位“跨界奇才”,从工匠出身却跻身哲学大家之列,其著作《墨经》中记载的力学、数学原理,堪称古代的“科学纲要”,他提出的“凡利于人者方为巧”的准则,为技术发展划定了人文底线。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对智慧层级作出划分,若以此为参照,鲁班无疑站在了“顶尖工匠”的技术高峰,墨子则登上了“思想理论家”的殿堂。在两人“以巧相较、各展所长”的互动中,蕴含着极为珍贵的智慧:鲁班以实际操作推动创新实践,墨子用思想理念为技术发展指引方向,这种“技术实践+理论引领”的结合模式,正是中华传统智慧的核心要义。

研讨会的深层价值:不止于追忆,更是为当下解困

这场研讨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对历史的考证。当前,“卡脖子”技术难题亟待突破,“工匠精神”反复被提及,此时我们猛然发现:两千年前墨子鲁班二人的智慧结晶,恰好是破解当下发展困境的关键。

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这是对创新规律的回归。墨子的科学思维与鲁班的实践精神,分别对应着当代“科技创新”与“工匠精神”两大核心命题。正如学者孙中原所言,技术专家与思想学者的协作模式,正是当今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国际交流视角出发,中国与柬埔寨合作建立“班・墨学院”的实践表明,这种融合型智慧能够跨越国界,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更关键的是,它为当下浮躁的社会注入了沉稳的力量——鲁班“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墨子“兼爱利民”的胸怀,都是对急功近利心态的有力矫正。

传承并非复制:让墨子鲁班智慧融入当下生活

对墨子鲁班文化的传承,绝非修建几座纪念馆那么简单。如今,“鲁班奖”已成为工程质量的最高标准,“鲁班工坊”在全球27个国家传授技艺,这正是鲁班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墨子“非攻止战”的思想为国际关系处理提供了新思路,“节用环保”的理念与当下绿色发展潮流高度契合,这是墨学价值在现实中的转化。

真正的传承,是让“墨子鲁班,相辅相成”的智慧融入日常:科研人员既要学习鲁班的精工细作,也要理解墨子的价值导向;企业发展既要注重创新突破,更要坚守“利民”的初心。当技术被赋予人文温度,创新才会拥有灵魂,这便是墨子鲁班文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两千年前,墨子以木片筑城,鲁班以器械攻城,最终在智慧的交锋中达成共识。如今,我们传承这份智慧,并非为了沉湎过去,而是要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同行,助力民族复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文 张庆军)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