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第四条明确提提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下”的问题。这也意味着不仅对能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能够“提拔重用”,也能对不干事、假干事、干坏事的领导干部一举“打回原形”。对于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而言,当善用“能下”根治“已病”防治“未病”,对照《规定》第五条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有效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构建更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态,大力营造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良好环境。
让“能下”成“不会为”之“休止符”。新时代新的赶考路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少数领导干部难免出现能力不足不会为等新情况,干工作如同羽毛撞钟,吃力却不见声响。特别是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这无疑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需要每一名领导干部着力提升“七种能力”来解决“能力不足”克服“本领恐慌”,同样也需要“尽力而不能至”者把位置腾出来,让综合能力素质过硬者居之。以“能下”的方式,通过充分考虑考核考察、各方评议等因素,让这部分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领导干部痛痛快快地“下”,调整到更适合更匹配的岗位上去,也可帮助他们舒心减压,蓄能蓄势再立新功,还能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能力。
让“能下”成“不敢为”之“策马鞭”。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怕各类突发情况、怕影响人际关系、怕损害个人利益、怕丢掉选票而畏首畏尾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遇到问题要么“绕道走”,要么“打太极”,要么“踢皮球”,导致该拍板的事项不敢拍板、该决策的措施不敢决策,相关问题“绕老绕去”久拖不决,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常言道,策马扬鞭自奋蹄。只有摇起“能下”这条“策马鞭”,及时用力抽一抽“胆小之马”,让其感受到“切肤疼痛”,才能触发“及时醒悟”激活“担当细胞”,在面对群众合理诉求时,才能做到不退缩、不推诿,想方设法、为民造福;面对前进路上难啃的“硬骨头”时,才能做到不放弃、不抛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艰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时,才能做到不回避、不扯皮,担当作为、砥砺奋进。
让“能下”成“不想为”之“当头棒”。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官品官德。历史和事实反复证明,困难环境不可怕,复杂情况不可怕,繁重任务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不想为、不愿为。“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具体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干事劲头不足、工作懈怠,在领导岗位上“混”字当头、得过且过,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一种“摆设”,把为人民服务当成“空话”,既寒了广大群众的心,又耽误了党的事业的发展。比如,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干部因履职不力被处理时有发生;纵观全国,不作为、乱作为被问责的领导干部也屡见报端。只有举起“能下”这根“当头棒”,时常敲一敲警钟,撬一撬责任感和紧迫感,让这部分不在状态的领导干部有更多的危机意识和实干意识;适时让他们挨一挨“棒子”,吹一吹“冷风”,才能把思想和精力凝聚到积极主动履职尽责上来。(云南省威信县委组织部 黄开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