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高原的格萨尔史诗到江南水乡的昆曲雅韵,从北疆草原的马头琴声到岭南大地的粤剧唱段,多元文化的交响始终在中华大地上回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一个跨越千年的真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偶然形成的历史产物,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熔铸的命运共同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
回望五千年文明长河,“共同”二字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各民族携手开拓疆域,让“中国”的版图从传说走向现实;共同书写历史,使二十四史成为各民族共创的文明史诗;合力创造文化,让汉字、中医、丝绸等文明符号成为全民族的精神标识。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联结——就像长江黄河的支流,虽源自不同山川,最终却奔涌成同一条滋养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更是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经济上,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政策让边疆地区与内地共享发展机遇,新疆的棉花、云南的茶叶通过全国产业链走向世界,印证了“各民族经济相依”的强大动能;文化上,故宫博物院的“民族文化展”、央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让各民族文化在互鉴中绽放新彩,夯实了“文化相通”的精神根基;情感上,抗震救灾时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生动诠释了“情感相亲”的深厚情谊。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每个中国人都是共同体的建设者,无论是守护边疆的牧民,还是深耕科技的研究者;无论是传承文化的艺人,还是创新创业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新篇章。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顶住外部压力、战胜内部挑战,让伟大的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屹立不倒。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镌刻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必然选择;未来必将见证,在这一共同体的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必将携手创造更加繁荣、更加团结、更加美好的明天。(叶昌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