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以来,乡镇基层这片广袤的田野,已然成为青年干部践行使命的“主战场”。初冬时节的乡村虽透着寒意,却阻挡不了青年扎根的热忱与实干的步伐——他们以初心为锚,以实干为锤,以民生为念,将“十五五”规划的蓝图化作基层大地上的青春实践。
以“初心”锚定方向,让青春根系深植乡土。“十五五”规划强调“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对乡镇基层而言,这份“基础”离不开青年干部的扎根坚守。青年干部应褪去“城市滤镜”,接上“乡土地气”,将“身入”基层升华为“心入”基层:学说农家话,让政策宣讲贴近群众;勤走田间路,在田间地头读懂作物长势和农户期盼;常坐矮板凳,在家长里短中摸清乡村发展的堵点难点。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只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局,让青春的根系在乡土里扎得深、长得稳,成为“十五五”基层建设的“常青树”。
以“实干”锤炼本领,让青春力量破局攻坚。在“十五五”征程上,乡镇基层面临产业升级、治理创新、生态保护等多重课题,青年干部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做“破局者”。面对传统农业转型的难题,主动学习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知识,为乡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场景,善用大数据、网格化思维,让服务更精准、效率更高;面对发展中的“硬骨头”,摒弃“畏难心态”,在政策落地中练就统筹能力,在矛盾调解中强化沟通技巧,在应急处突中提升应变本领。无需罗列具体项目,只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将“本领恐慌”转化为“成长动力”,让青春成为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
以“为民”情润基层,让青春温度贴近民心。“十五五”规划的落脚点是增进民生福祉,乡镇青年干部的工作,终究要围着百姓需求转。要当政策的“传声筒”,把“书面语”译成“家常话”,让惠民政策走进农户心里;要做服务的“贴心人”,关注独居老人的冷暖、留守儿童的成长、困难家庭的生计,把“急难愁盼”记在心上、落在实处;要成为民意的“倾听者”,放下“官架子”,在院坝座谈、街头闲聊中收集诉求,让基层工作更对群众“胃口”。不必细数办了多少事,只需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自觉,将“辛苦指数”换成群众的“幸福指数”,让青春温度成为“十五五”基层民生的“暖色调”。
“十五五”的号角已吹响,乡镇基层的舞台正广阔。青年干部以初心扎根、用实干砺能、靠真情惠民,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业绩,只需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做贴心,就能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沃土上开花结果,为“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朱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