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不乏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将“下沉基层、服务基层”作为个人择业选择,为我国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注入新力量、新思维、新方式。作为新入职的选调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
好学不倦,“敢于”下基层。“学习如着起之茴,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作为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初次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时,难免会出现“本领恐慌”,千头万绪中不知从何下手、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恐惧基层、抵触基层的心理。刚接触工作,我们一是应多听多看多思考,通过潜心向领导学习、虚心向前辈请教、真心向群众取经的方式,不断增强自身处理基层工作的本领,尽快适应基层工作节奏与环境,融入工作集体,深入基层群体;二是把握每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深入总结基层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思路,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纠偏,在进步中持续学习、改善;三是做好日常工作学习的记录,定期回望思考,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为解决未来基层中的共性问题打下基础。
迎难而上,“勇于”下基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不断学习加强工作本领克服“本领恐慌”后,应转变思想,勇于下基层。一是秉持迎难而上的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就是新时代的“红军”,在繁重基层任务面前,只有敢于担当、奋勇向前,才能不断开创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二是善于灵活变通,在普遍存在的矛盾中,将理论学习与本地实情结合,因地制宜地推动工作开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强化工作本领、提振工作信心;三是提高工作认同感,通过党内培训与实际工作体会,深化对基层工作的认知,强化基层工作的使命感、成就感。
舍己为公,“甘于”下基层。“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贴近群众的“第一线”。这要求我们一是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像焦裕禄、廖俊波、黄文秀等先进模范那样,带着深厚感情投身基层,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装在心里;二是立足本岗位,站好每一班岗,服务群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只有用心、用情、用力干好工作,才是奉献群众最有效的途径;三是保持奋斗者的姿态,我们生逢其时,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与重担,应将无悔的青春洒在广阔土地,将清澈的爱献于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破题、解题。
广大青年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学习积累、接受磨砺、不忘初心,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与时代同频共振,助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安庆市宜秀区选调生 朱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