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已经实现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变,乡村振兴的蓝图在中华大地上徐徐拉开帷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建引领,高举乡村振兴“旗帜”。贯彻落实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切入口”“契合点”,发挥党建引领功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落实落见效。强化“头雁工程”。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从思想上、政治上、机制上凝聚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党建强“根”铸“魂”。充分利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农村党课等载体,将党史文化融入党员村民日常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以高质量的党建学习,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示范带动同行。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产业振兴、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先锋精神,把群众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带动起来,让党旗、党徽、党员深入到基层工作的第一线,落实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产业振兴,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农民脱贫,才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才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夯实特色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农村应该立足地理交通优势、关注市场需求,精准发力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扩宽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农民增收、农民脱贫,筑牢返贫致贫防线。推动延伸产业链。在立足乡村特色农业基础上,加快推动农业相关产业链延伸,打造“旅游+”、“研学+”等农业新业态,实现以旅助农,以学兴农。打造人才“蓄水池”。引导乡贤、致富能手等各类人才和创新要素重回乡村,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落实人才支持政策,吸引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员返村就业。
环境整治,开启和谐共生“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筑牢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一个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机制,落实小组分片责任制,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用制度保障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发挥先锋表率。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党支部和村两委带头做、组织做,带头做好环境整治的先锋员、示范员、领航员。鼓励全民参与。通过入户宣传、政策解读、活动策划等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围绕“道路洁、房前净、沟渠清、环境美”四大标准,探索村民“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新格局。发挥企业优势。加强扩宽爱心企业助力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资金、资源、资产等方面的优势。
乡风文明,沟通物质精神“桥梁”。时代孕育着文明,文明表征着时代。乡村文明是乡村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赓续红色基因。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与乡风文明相融合,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发扬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精神的象征和承载,是中华民族用奋斗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史诗,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华优秀文化,能够见证中华世代变迁,传颂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杜绝崇洋媚外。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轻视与不摒弃,才能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上厝村选调生 黄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