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要振兴,就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产业支撑,富民强村。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一是立足优势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壮大产业经济,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做优乡土特色产业,做精农产品加工流通链。二是科学谋划布局。结合自身优势研判市场需求,在项目立项之前做好调研功课,把稳经济风向标。宏观把握产业发展空间,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合理布点打造亮点项目。三是促进产业融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教育、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人才汇集,聚智兴村。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一是筑巢引凤。推动返乡创业、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优化服务保障,鼓励“走出去”的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走回来”。二是培育“新农人”。科技兴农,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是技术化、智能化、物联网化,这对乡村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要多措并举提升新时代农人的技能,助力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三是持续“双招双引”。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加强与在外乡贤的经常性联系,动员更多在外乡贤为家乡建言献策、共谋家乡发展,也要切实帮助乡贤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共叙桑梓情,共识共为促振兴。
文化繁荣,乡风浓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势在必行。一是价值引领,铸魂化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群众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宣传手段,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论阐释解读、强化实践引导、聚焦人民日常生活,坚持传统宣传渠道和新媒介相结合,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走入百姓心中,凝聚社会共识。二是树立榜样,以点带面。弘扬家庭美德,传承优良家风。通过评选道德模范,选树身边好人、好媳妇等各类典型,以微信公众号、宣传牌展示等各种形式宣传先进事迹,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宣传事迹、引领学习、凝聚民心,营造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三是挖掘资源,传承发展。以文物古迹、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物质为载体,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利用,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生态优化,和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是持续发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二是久久为功,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强化规划引领的作用,着重体现对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当地百姓生活习惯的尊重,立足现有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精心的打造。三是驰而不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有的放矢,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兜底线,保障老人、妇女、儿童、特殊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组织建设,凝心聚力。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的作用。“领头雁”是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以及国家和政府政策在人民中的具体落实者和实践者,不仅是党在基层农村的中坚力量,更是全村得以发展的坚实保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头雁”要有为民情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二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创造现代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条件,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农民就业增收的关系,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三是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有先进必然会有后进,软弱涣散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上级党组织要因村施策,分类压实责任,要善借“他山之石”,精雕“自家之玉”,做到上下联动,精准整顿。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多方配合,齐头并进,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曙光终究会到来。(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委组织部 刘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