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基层干部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
政策保障力度不足。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突出,铸造一支助人信念强、专业能力精、综合素养高的基层干部队伍迫在眉睫。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人“身兼数职”专业的人没有做专业事的平台,职业稳定性和持续性差,缺少有效的晋升机制和发展空间,导致了基层干部的身份尴尬与职业认同感低。
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基层工作领域宽泛、包罗万象,涵盖了管理、哲学、社会学、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基层干部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然而当前队伍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人员素质结构参差不一,专业科班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大多数基层干部为“半路出家”,没有系统涉猎过工作专业知识,大部分属于“通用型”而不是“专业型”,工作开展过程中全靠“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很难独立从容驾驭社工实务工作。
培养机制不健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时代需求的基层干部有着极高的要求,接受过高效正统教育的基层干部面对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没有处理实战问题的能力,往往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村(社区)大多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
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明确市、县、乡、村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实现有专门机构抓、专门人员管。其次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要强化舆论宣传,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宣传农村社会工作基本知识,宣传农村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农村社会工作组织和个人的先进事迹。通过对口共建、“双结对”等形式,定期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建立健全选拔使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素质能力、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论,真正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且热衷基层工作的人员充实选拔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来。逐步加大轮岗、交流力度,探索采取职务职级分离等办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综合开发。突出抓好素质能力提升,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服务发展、组织协调、工作创新“四种能力”。最后建立健全教育培养机制。一是科学确定学习内容。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和实用技能培训,根据农村基层干部的不同特点和现实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注重围绕农村改革发展抓学习,围绕联系服务群众抓学习,围绕履行社会工作职责抓学习。二是丰富学习教育形式。培养一批学得快、用得上、养得起的农村基层干部。三是落实学习保障措施。按照分级分层分类培训原则,坚持条条为主、条块结合,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广度和密度。(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两河镇人民政府 张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