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人才为先。近年来,中央通过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有力推动了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服务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然而,由于引才缺乏优势、留才环境较差、成长空间狭窄等因素,导致大部分乡村引才难,人才在乡村“干不长、呆不久”,人才“引回去留不住”等问题依然突出,乡村“人才荒”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掣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不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在“引、育、留”上下功夫,充分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才能全面激发“乡土人才”成长活力。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给予人才干事“决心”。人才回乡到村后主要以进入村“两委”任职、参与发展集体经济或返乡就业创业为主,但由于地方财政底子薄,想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较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困难。因此,要综合运用项目扶持、金融和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政策激励等方式,加大对基层一线人才计划的倾斜力度,助力基层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乡村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对返乡回乡自主创业的乡村人才,在贷款贴息、生产用地、租金减免、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帮助他们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困难。
加大关心关爱力度,给予人才工作“舒心”。乡村人才在政策待遇、考核管理、保障措施、服务联系等各项综合配套制度尚不健全,公共服务相对薄弱,交通不够便利,文化娱乐生活单调,各类人才难以安心扎根基层,只是将基层当做“跳板”。只有切实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才能让人才真心实意留在农村,要压实分层分类专家人才联系制度,通过开展定期座谈、走访慰问、交心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人才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全力做好乡村人才在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乡村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加大人才培训提升,给予人才成长“信心”。要定期组织开展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强乡村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参与乡村振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好发挥乡村人才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围绕乡村人才培训需求,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培训频次,以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机制,真正做到为产业育人才,以人才促乡村振兴,才能较好解决人才回乡到村后学习深造机会少、职业技能提升困难、晋升渠道不够畅通,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实际困难,助力人才成长。(中共巧家县委组织部 邓 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