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广大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要深刻理解“三农”工作,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百炼成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不断磨炼中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以“实”字为先,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基层工作,也就是做老百姓的工作。老百姓的事儿可以小到交医保、买种子,修房子、调纠纷,基层的工作就是“一地鸡毛”,琐碎凌乱。但乡村振兴重在直达民心,就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面临的“急难愁盼”,对群众的“小事”丝发必兴,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长远打算,从小事做起,聚焦各项工作,持之以恒、举一反三,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攻得下城寨、啃得下硬骨,要在急难险重中彰显基层干部的担当和作为,与时间赛跑,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将改革的难事儿一件接着一件办,把利民的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以“干”字当头,砥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奉献底色。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永不过时,永远需要发扬。基层一线条件差,任务繁重、矛盾突出。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意志品质、锤炼党性原则、增长才能才干。基层是年轻干部的“练兵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仅要脚踏实地,研究政策,摸清底数,钻研规律,用心用情落实好每一项工作;要顶天立地,主动请缨,担当作为,在吃劲的岗位上“磨”,消磨浮躁、打磨本领。善作潜功,心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上演默默无闻的“哑剧”,促成共同富裕的“喜剧”,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用实绩答卷,让人民阅卷。
以“学”字为本,发扬“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学习劲头。基层干部奋斗在路上,学习也在路上。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内容繁多,支系复杂,无论是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还是基层治理,都会涉及到党建、经济、财务、法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学问,对基层干部知识覆盖面要求很高。为了更好应对新时期基层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孜孜以求地进行学习,既要学懂弄通“有字之书”,在理论学习上下足功夫,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立足发展,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点,才能在各项工作上提供真知灼见,为群众答疑解惑,成为农民群众的“政策通”;还要深入走访调查研究,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在实践调研中打磨工作思路,搭好政策传达的“天线”,接通党群互通的“网线”,用心为产业发展“带货”,用情为乡村名片“代言”,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面手”。(余汉东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龙海镇镇河村驻村工作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