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组织部门作为管干部的部门,不仅要选种育苗,更要加强田间管理。如何让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五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后各显其能、各尽其才,需要组工干部搭好“四个台子”,做好“四类人”。
搭好“学”的“台子”,当好“引路人”。“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组织部门要做好“五类人员”学习的引路人,搭好学习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补钙”与“补能”并重,把坚定理想信念与提高专业素养结合起来,把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结合起来,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合理利用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对“五类人员”进行专题辅导,帮助他们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能力之基。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五类人员”到发达地区、先进示范地区学习经验,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引导“五类人员”在学思践悟中加强理论修养、理清工作思路,提高斗争本领。
搭好“练”的“台子”,当好“出卷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五类人员”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多数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要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让其施展才华、锻炼成长,要用其所长增强乡镇班子整体功能。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派到改革和发展第一线去,推到群众意见多、困难大的地方去,参与突发事件与棘手问题的处理,多出难题,变“一考”为“多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本领,在重点难点工作中锤炼能力,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在斗争实践中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搭好“护”的“台子”,当好“贴心人”。组织人事部门是“五类人员”的“娘家人”,要注重人文关怀,用好关爱干部“暖心剂”,加强心理疏导,在工作上引路、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要从生活保障上给予关怀,解除他们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保障工资薪酬、津补贴、表彰奖励和各种正常的福利待遇,落实带薪休假、年度体检等制度,努力让“五类人员”安心、安身、安业,增强其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要从加大政治激励,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优先提拔晋级那些取得突出成绩的“五类人员”,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舞台,激励他们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时代洪流中。
搭好“考”的“台子”,当好“把脉人”。考评是“指挥棒”“风向标”,加强对“五类人员”的跟踪了解和考评力度,是对其能力水平进行鉴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激励其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体系,从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履职成效、作风表现、廉洁自律等方面“把脉问诊”“对症开方”,对思想散漫、不想干事、不能干事的“五类人员”及时进行提醒谈话,加强教育培训。同时,注重合理有效地运用考核考评结果,把考核考评结果与晋职晋级、评优评先有机结合,落实奖惩措施,形成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发挥考核考评的激励惩戒作用,营造鼓励担当作为、崇尚苦干实干的良好风尚。(刘云艳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