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正处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基层干部是最能感受到这些变化的,也是最能感受到百姓的幸福感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百姓的幸福感最大化。
惠民利民,关键要有产业支撑。农村发展空间广阔,发展产业的需求高、动力足,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样突出。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乡村产业发展较快,而一些落后的地区,农村依然很贫困。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落后贫困农村加快培育特色产业,较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有产业,群众就有希望,日子就更有盼头。要立足实际,统筹考虑地方资源禀赋、市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能把特色产业做成主导产业、把优势产业做成优质产业。
安民富民,还需“一条龙”经营。发展产业是第一步,要想让群众持久稳定受益,还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各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既探索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建设的路子,又开展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种、产、销“一条龙”经营。在这一过程中,广大群众是重要生产者、参与者,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家门口致富”。
百姓幸福既要物质上富裕,也要精神上富足。实现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基层干部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既包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包括文化文明的繁荣兴盛,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有。各级各部门各地区要整合闲置资源,改建成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让百姓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贵州省从江县东朗镇人民政府 陈海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