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城治理金点子·开栏语
为挖掘全市各镇街、市直各部门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分享可复制、可推广的“善治”经验,我们特别开设“善城治理金点子”专栏。在这里,将集中展示扎根治理一线的创新探索——无论是激活基层动能的组织建设,还是畅通民意渠道的议事模式,抑或是提升服务效能的数字化工具,每一个“金点子”都是破解治理堵点、回应群众期盼的“好办法”。
期待通过这些来自一线的治理经验,为更多治理单元提供可借鉴的行动方案,打造活力与秩序并存的“善城善治”共同体。
今年以来,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重要抓手,紧扣群众需求、凝聚多元力量、创新服务模式,将文明实践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推动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感同步提升,实现“文明聊起来、群众笑起来、满意升起来、幸福高起来”的生动实践。
建强文明实践队伍,激活治理“新动能”。大坞镇坚持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围绕“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主线,打造三支特色队伍,构建“支部领、党员带、群众跟”的治理格局。
以镇村干部为主体组建“凫山小红帽志愿服务队”,386名队员中党员占比超七成,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近三年累计解决生活用水、垃圾处理、文化广场建设等诉求876件,用实干作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整合志愿力量成立“文明服务军团”,汇聚镇村干部、优秀党员、公益人士等1365人,组建“我爱我家”“凫助您”“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7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护、关爱老人、未成年人防溺水、美德信用评选等活动,让“红马甲”成为乡村文明的流动风景线。
深挖“五老”资源组建“乡贤调解队”,在65个村全覆盖建立队伍,依托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等“五老”人员人熟、地熟、威望高的优势,在乡村建设、平安稳定、文化生活、矛盾化解中主动作为,用“乡土智慧”化解基层矛盾。
深化文明实践服务,提升治理“新质效”。大坞镇以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通过“送政策、办实事、促和谐”三维发力,让治理工作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入户宣讲”传政策,将每周三定为“文明实践驻村日”,把5.3万常住人口划分为76个网格,由科级干部、机关干部、村干部组成宣讲队,用家常话解读政策、倾听民意,让党的声音走进群众心坎里。
“常态服务”办实事,围绕12345热线等渠道收集的民意,每年确定“十件惠民实事”:组织1300余人参与夜间治安巡逻守护平安,800余人定期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化家园,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健康义诊,组建50余支广场舞队伍丰富文化生活,用实打实的服务回应群众期待。
“阵地调解”促和谐,镇里设立“义德调解室”,村里建起“说事拉理室”,联合司法所、法律顾问、“五老”人员组建调解队伍,定期进村开展宣讲、化解矛盾,让群众“有话有处说、有矛盾有人解”,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氛围。
创新文明实践路径,拓宽治理“新格局”。大坞镇以文明实践理念创新治理方式,通过“下沉、联动、引导、创新”四措并举,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下沉式”服务贴民心,将工作重心移到村头、落到户上,干部与群众心贴心沟通,把群众的困难当自己的困难、群众的矛盾当自己的矛盾,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联动式”参与聚合力,构建“大文明实践”工作格局,在党建引领下,动员志愿者、“五老”人员等力量,共同参与行政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形成“人人参与治理、治理惠及人人”的良好局面。
“引导式”教育树新风,在服务中做好群众思想引导,耐心讲解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主动服从大局、支持治理,让文明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
“创新式”互动激活力,善用新兴媒体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智慧,推动治理工作从“单向推动”变为“双向互动”、从“群众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作为”、从“单一手段”变为“多样举措”,打造立体式、精细化的治理新模式。
如今,大坞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纽带,将群众需求与治理举措紧密结合,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治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