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处,全运薪火传。当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圣火在珠江之畔缓缓熄灭,作为核心承办城市的广州,并未让盛会的价值随烟火消散。这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举办的体育盛会,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检验城市治理、激活民生福祉、串联湾区协同的生动实践,让“全民全运”的理念沉淀为城市发展的基因,书写出一份兼具温度、智慧与格局的城市生长答卷。
广州的全运答卷,写满“办赛为民”的持久温度。摒弃大规模新建场馆的路径,广州以“绣花功夫”完成30个存量场馆的微改造,90%以上设施实现“平赛结合”,破解了大型赛事场馆赛后闲置的行业痛点。天河体育中心拆围建绿,开放1.5万平方米林下绿地,设立“市民免费运动日”,从封闭场馆变身无界体育公园;奥体中心升级为全天候全民健身平台,智慧运动跑道可实时同步运动数据,让市民在家门口持续享受高水平体育资源。赛场之外,“五大文明实践行动”转化为常态化治理:民间河长守护的东濠涌、荔枝湾涌再现岭南水乡风韵,1500公里绿美碧道串联起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羊城红骑手”的守护与交通秩序的常态化优化,让“人人都是东道主”的自觉融入城市肌理。从耄耋老者与垂髫孩童同场竞技的群众赛事,到线上马拉松积累的全民运动热潮,全运早已不是专业选手的专属舞台,而是扎根日常的体育嘉年华。
广州的全运答卷,彰显“以赛兴城”的长远智慧。自六运会促成天河片区蝶变,到十五运推动城市功能全面升级,广州始终践行“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发展理念。17片赛区周边街区完成微改造,通过边界打通、无障碍贯通、旧材回用等“精致化”手段,实现从封闭“场馆赛区”到开放“市民客厅”的空间重构,成为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全国样本。赛事催生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即时焕新,更激活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转型为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与体育文化打卡地,8个专业场馆成为训练基地,55个场馆低价或免费向公众开放,82个主题体育公园构建起智慧健身生态。“体育+文旅”持续带火粤港澳消费市场,“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催生的新业态加速落地,而版权保护与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让“尊重创新”成为城市新风尚,彰显文化与体育共生共荣的城市底蕴。
广州的全运答卷,绘就“湾区同心”的协同图景。作为三地联合办赛的核心枢纽,广州以赛事为纽带,推动107个场馆资源长期互通、交通通关机制持续优化,让“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从愿景变为现实。港澳市民跨城健身、三地健儿常态化交流,地理距离在频繁互动中不断拉近,情感共鸣在携手共赢中持续凝聚。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赛事探索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协同机制,已转化为国家体育总局与粤港澳三地签署的融合发展协议,为人员、物资、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奠定基础,将体育精神注入大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出租车司机的热情问候、跨境赛事的顺畅衔接、智慧场馆的共享共用,都在见证大湾区从“赛事联动”到“常态协同”的深度跨越。
当樊振东的挥拍、巩立姣的投掷定格为永恒的赛场记忆,当精致街区的烟火气、碧道河畔的休闲身影成为城市日常,广州的全运故事,早已超越胜负与奖牌的边界。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一次精准高效的城市治理升级,更是区域协同的生动示范。圣火虽已熄灭,但赛事沉淀的民生红利、发展动能与精神财富,正以场馆复用、生态提质、湾区协同的多样形态,持续滋养这座城市。在珠江之畔,体育强国的梦想没有终点,城市生长的答卷,正被不断书写出新的篇章。(吴启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