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每天运动2小时”不止于口号,而真正融入校园日常?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七小学以一套系统化、常态化的实践方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这里,运动超越天气与场地的限制,孩子们在多样化的锻炼中挥洒汗水,收获健康与成长的快乐。

晴雨无阻,运动自成节律
上午8:40,伴随着明媚晨光,全校学生齐聚绿茵操场,在完成广播体操后,齐跳自编的“蝶舞操”。抬手转身间,如群蝶振翅,朝气蓬勃。随后的跑操环节,队伍秒变两条“长龙”,孩子们步伐整齐、摆臂有力,不一会儿便汗湿衣背。
即便遇上雨天,运动也从未中断。教室随即转为“室内运动场”,眼保健操后,课桌舞、手指操等活动轮番上演。指尖在桌面敲击出轻快节奏,短短30秒便能带动心率上升、全身发热,有效驱散了雨天的沉闷。

课间巧设计,微运动蕴含大乐趣
课间15分钟也被巧妙利用。教学楼走廊的地面上,贴有以“蝴蝶生命周期”为主题的跳格子图案:单脚跳代表“卵”,双脚蹦象征“幼虫”,转身跨越则是“蛹”。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活动了身体,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

体育课:汗水与活力齐飞
体育课上,迎面接力赛气氛热烈。充分的热身跑、高抬腿后,各小队蓄势待发。哨声一响,冲刺、递棒、接棒一气呵成。不到十分钟,汗水已浸透校服,加油声、计数声此起彼伏,操场化身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赛场。

成效显著,健康成长看得见
“实施两个月以来,全校学生近视率下降1.3%,肥胖率下降0.8%,课堂专注度也得到明显提升。”体育教师姚雪红用数据说话。学生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变化:“以前跑400米就喘,现在能轻松跑完800米!”“下午上课不容易犯困,写作业也更专注了。”
“1+N”模式,让运动成为习惯
在课后服务时段,学校构建了“1+N”课程体系:以篮球、乒乓球等基础项目为“1”,以校园集体舞、花样跳绳、彩带龙等特色社团为“N”,学生100%自主选课,运动时长再增40分钟。

汗水背后是成长的“综合收益”
该校副校长葛斌阐释了学校的深层考量:“120分钟是底线要求,我们更关注运动带来的综合成长效应。学校将时间科学拆分为晨间唤醒、大课间、体育课、课后社团和雨天微运动‘4+1’板块,确保学生心率持续处于活跃区间,为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从“被动完成”到“主动投入”,广信七小用实实在在的两个小时,为孩子们的成长铺就了鲜亮而坚实的健康底色。(张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