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毛泽东同志的深刻论断,为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政府综治中心干事,日常经手的纠纷调解、文件录入看似是“局部小事”,实则是服务“国家所需”、践行福建担当的“关键落子”。
在“十五五” 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期,我们正以综治工作的“微实践”,为福建“尽所能、服务全局”写下生动注脚。综治工作的“所能”,藏在矛盾化解的“情理法”里,是守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不久前,辖区内两户居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甚至险些引发肢体冲突。我们先是联合社区网格员上门摸清矛盾根源,再邀请执法中心的工作人员解读《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最后请调解员从邻里情分角度疏导。经过多次调解,双方握手言和。这像极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强调的“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一次成功的调解,看似解决的是“两家小事”,实则是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全局”减少了阻力。
正如福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立足禀赋找路径”,我们也在每一次调解中,用“接地气”的方式守护着一方和谐。综治工作的“所能”,也显在数字赋能的效率中,是呼应 “数字中国”的“基层答卷”。过去录入一份纠纷档案,要手动填写纸质表格、再逐页扫描上传,一套流程下来至少半天。如今依托福建综治大数据平台,我们在调解现场用手机就能实时录入纠纷信息,系统自动关联历史案例、推送相似调解方案,还能一键流转至司法、民政等联动部门。
站在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我们更明白:综治工作的“小”,是服务全局的“实”。每一份精准入录的文件,都是为全省综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每一次耐心细致的调解,都是在为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筑牢社会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的劲头,把纠纷调解做细、把文件入录做准,用基层综治的“微光”,为福建“奋勇争先服务国家所需”的宏伟蓝图,添上属于我们的一笔。(卢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