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 艺术 > 正文

铁笔生奇花 火韵呈异彩

——记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李晋铭与葫芦烙画的非遗传承路

2025-11-11 17:39:38 | 来源: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

诗人陆游曾作诗句“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游万里身”! 葫芦谐音“福禄”,在国人眼中是吉祥之物,代表着吉祥幸福。葫芦烙画,又称葫芦烫画,火笔画葫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西朔州山阴县的寻常巷子里,藏着一位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的艺术达人。他就是李晋铭,1989年出生于晋北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塞北大地,如今已是山阴县葫芦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李晋铭以火为墨、以葫芦为纸,让滚烫的烙铁在方寸之间绽放出古色古香的艺术之花,更用一颗热忱的心,牵着热切求学者的手,把这门古老传统手艺温暖地传递下去。

说起李晋铭与葫芦烙画的缘分,还要从他童年的纯真记忆中说起。那时候,他总爱追在家族长辈身后,看他们拿着简单的工具在葫芦上“龙蛇游走”——有时是一把烧红的炉钩,有时是根加热的铁针,原本平平无奇的葫芦,经长辈们的巧手一“烫”,竟慢慢显露出花鸟的轮廓、山水的纹路。“小时候不懂什么是艺术,就觉得特别神奇,一把‘烧红的铁家什’居然能烙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回忆起儿时场景,李晋铭的眼里满是笑意。

除了看长辈做葫芦艺术,李晋铭自小就对绘画和手工剪纸格外痴迷。放学回家,别的孩子忙着玩闹,他却总爱趴在桌子上,拿着画笔涂涂画画,或是把彩纸折成各种形状,剪出花鸟鱼虫的模样。长辈们见他有这份灵气,也乐于把葫芦制作的小技巧教给他——如何挑选圆润的葫芦,怎样让炉钩的温度刚好能“画出”线条,这些细碎的知识,像种子一样落在他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真正让李晋铭下定决心深耕烙画,是在他成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长辈用传统烙铁在木板上创作,烙铁走过的地方,木色由浅变深,层层叠叠间,一幅山水图渐渐成形。“那一刻突然感觉精神就好像被击中了,原来烙画不只是在葫芦上简单烫画,它能有这么丰富的层次和韵味。”从那以后,李晋铭开始系统学习烙画技艺,从最基础的火候控制练起。

刚开始练习时,难题接踵而至。烙铁的温度是关键,温度太低,烙出的线条浅淡模糊;温度太高,又容易把葫芦或木板烫焦,留下难看的焦痕。为了掌握火候,李晋铭每天都要反复练习——先在废木板上试温度,感受不同烙铁在不同材质上的“反应”,手上常常被烫出细小的水泡,他却毫不在意。“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怎么让线条更流畅,怎么让颜色过渡更自然,根本感觉不上疼痛!”除了火候,力度的把控也至关重要。烙画全靠烙铁在材质上的“轻重缓急”来呈现色彩变化——轻一点,是浅棕色的柔和线条;重一点,是深褐色的厚重色块。为了画出细腻的花鸟,李晋铭常常对着真实的花草写生,观察花瓣的纹理、鸟羽的层次,再把这些细节“转化”成烙画的技法。有时为了画好一片花瓣,他能对着废葫芦练上几十遍,直到烙铁在指尖“顺从”为止。

九年时光,李晋铭的烙画技艺日益精湛,创作范围也逐渐拓展,从“武圣关公”、“福禄寿喜”到“黑神话悟空”,创作题材丰富。在他的作品里,满是家乡的烟火气——有山阴县的黄土高原风光,沟壑纵横的山峦在烙铁下显得厚重沉稳;有田间地头的花鸟飞虫,灵动的蝴蝶停在葫芦上,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欲飞;还有乡土人家的生活场景,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孩子们在巷口追逐嬉戏,这些日常画面,经他的烙铁一“烙”,多了几分温情和几份人间烟火气!

“我脑子里装着太多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拿起烙铁创作时,这些画面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李晋铭说,随着创作技艺的日渐成熟,他的后期创作已不用提前打草稿,而是“意在笔先、笔随意走”——先在心里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再让烙铁跟着心意走,落笔成形、落针开花。这种“无稿创作”,既考验技艺,更考验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有一次,他在田间看到农民伯伯弯腰割禾的场景,印象深刻,回家后立刻拿起烙铁,在葫芦上烙出这幅画面:金色的田野里,农民的身影弯腰弓背,阳光洒在谷穗上,泛着温暖柔和的光泽。这幅《丰收图》后来在山阴的非遗文化展厅上展出,不少参展人看后都心生共鸣,忍不住感叹:“这画面太温馨太感人啦,有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在李晋铭看来,葫芦烙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活化石”。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又以“火”为独特媒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没有浓墨重彩,却能用深浅不一的烙痕勾勒出意境;没有复杂的工具,却能在简单的材质上展现出丰富的层次。“这是我们老祖宗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流失了。”正是秉承这份责任感,让李晋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扛起了非遗传承的担子。

每到休息日,李晋铭的工作室都会变得格外热闹——附近喜欢葫芦烙画的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来这里,跟着他学习烙画 。他会提前准备好小葫芦、安全烙铁和废木板,从最简单的线条教起,耐心地帮孩子们调整握烙铁的姿势,告诉他们“温度不要太高,慢慢来”。有个叫小凯的孩子,第一次来的时候连烙铁都拿不稳,李晋铭就握着他的手,手把手一起在木板上画出了一朵小花。“老师,原来我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画!”看到自己的作品,小凯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从那以后,每个周末小凯都会准时来学烙画。

“看到孩子们对烙画这么感兴趣,我就特别的开心!”李晋铭说,有一次,社区组织非遗进学校活动,他带着工具去给孩子们上课,当看到孩子们拿着自己烙的小葫芦,兴奋地向周围同学炫耀时,他突然觉得,自己以前所有的辛苦都没有费、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看来,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只要有人感兴趣愿意学,这门技艺就会有希望!”

如今,李晋铭的烙画作品不仅在当地已有名气,还通过网络传到了更远的地方。有人从千里之外专门来找他定制葫芦烙画,还有几位年轻人想拜他为师,学习这门非遗技艺,他都会让大伙儿如愿以偿。现在他始终保持着初心,每天依旧会抽出时间练习烙画,工作室里的葫芦摆放的满满当当的,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烙画就像我形影不离的老朋友,默默地陪着我走过了九个春秋,以后还将会陪我走更久。”李晋铭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葫芦烙画这门千年手艺让更多人喜爱、学习,让这游走于指尖的火韵,在新时代里继续燃烧,照亮传统非遗的传承之路。而他,会一直握着烙铁,像一位勇往直前的战士在葫芦版图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烙画故事,也续写着属于自己与非遗的难舍情缘!(宗飞 高华鹏)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