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法治工作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各部门各领域要严格依法办事,合力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既需“挑大梁”的担当,也需“一条心”的协作,更需“为人民”的初心。法治工作部门要从“责任落实”、“协同联动”、“民生导向”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才能让法治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人民幸福的“守护者”,不断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让法治光芒照亮社会发展每一个角落。
以“责任闭环”压实法治担当,筑牢履职根基。法治工作部门是法治建设的“操盘手”,其履职效能直接决定法治实施的质量。一方面,要聚焦执法精度,以“绣花功夫”规范执法行为。无论是市场监管部门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公平竞争,还是生态环境部门严查污染企业、守护绿水青山,都需细化执法流程,明确裁量标准,杜绝“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让每一起执法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群众监督;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督-反馈-整改”的责任闭环,落实考核责任制,强化部门监管力度,通过专项督查、群众评议等方式,完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倒逼法治工作从“完成任务”向“追求实效”转变,杜绝“纸上谈法”“敷衍了事”,确保法治建设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实。
以“协同联动”打破领域壁垒,凝聚共治合力。法治中国建设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各领域协同的“大合唱”。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需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职能壁垒,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工作格局。唯有树立“一盘棋”思维,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补位,才能让法治建设从“点状推进”转向“全域覆盖”,形成“1+1>2”的共治效应。例如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整合各部门审批权限,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在社会治理领域建立“公安+城管+社区”联动执法机制,针对城市管理中的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问题,通过联合巡查、联合处置,避免“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等,同时,行业监管部门要立足领域特点细化法治要求,让依法办事覆盖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以“民生导向”锚定法治目标,传递法治温度。法治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法治工作部门履职,还是各领域依法办事,都需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要健全“民生需求清单”机制,通过社区走访、线上问卷、12345政务热线等渠道,定期收集群众在住房、就业、医疗等领域的法治诉求,将高频需求转化为立法、执法、司法的重点任务,让法治建设精准对接民生痛点。要完善“民生法治反馈”渠道,在政务服务平台、司法机关官网开设专门入口,方便群众对执法服务、案件办理提出意见,建立反馈处理台账并限时回应,让群众感受到法治建设的“民意分量”,切实提升法治获得感。(王训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