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没办法”的困境,必须对症下药、系统施治,从思想根源、能力支撑与作风保障三个维度同步发力。
针对“思想惰性”,关键在于“促学习”,为观念更新“导航”。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引导干部主动拥抱变化、与时俱进,既要读好“有字之书”,深学政策理论、业务知识,也要读好“无字之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需于民,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真正变“没办法”为“有新招”。
针对“能力短板”,核心在于“强本领”。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展精准化培训,弥补知识空白与经验盲区;更要把干部放到信访维护稳定的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不断提升自我,使其在逐渐成长。
针对“畏难心态”,重点在于为担当作为“撑腰”。要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闯敢试、真抓实干的干部“撑腰”,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厘清边界,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氛围,切实消除干部“动辄得咎”的后顾之忧。
归根结底,铲除“没办法”的生存土壤,最终要引导干部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定信念。莫让“没办法”成为停滞不前的借口,而应使其化为“寻找办法”的起点。唯有如此,方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陈胤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