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福建日报》“敏言”文章对“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深刻阐释,直指一个核心命题: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上启下关键期,福建如何以精准的“所能”对接宏大的“所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书写奋勇争先的答卷。从厦门经济特区的战略探索到“3820”工程的实践传奇,福建用四十载规划与实干证明:唯有将地方优势融入国家大局,方能成就山海间的发展奇迹。
“福建所能”的底气,源于深耕实践的科学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时感慨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正是科学规划的经典范——历时一年半、百余位专家调研、几十万字材料支撑,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早已沉淀为福建规划编制的基因。如今编制“十五五”规划,福建延续这一传统:既立足“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聚焦数字经济、海洋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培育;又锚定“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格局,把连续46年全国第一的森林覆盖率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种“既见树木,更见森林”的科学思维,让“福建所能”始终精准对接国家发展的核心议题。
“福建所能”的特色,在于联结内外的资源禀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建的独特优势在“十五五”规划中愈发凸显。政协委员们的建言献策勾勒出清晰路径:以侨为“桥”推动福茶扎根东盟,用数字社区维系台胞侨胞情感纽带,借“福侨游径”激活文旅融合动能。这些设想绝非空想——从“丝路海运”联通全球到闽港澳侨科技金融合作,福建正将“侨乡基因”转化为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硬核力量”。当311.3万条网民建言融入规划编制,当“百姓盼的”与“政府干的”同频共振,这种扎根民意的“所能”更具生命力。
“福建所能”的价值,终要靠实干落地彰显。从福州“3820”战略工程引领城市蝶变,到厦门从海岛小城成长为国际化都市,福建的发展史就是规划落实的奋斗史。“十五五”时期改革任务更重、挑战更多,更需秉持“滴水穿石”的韧劲:既要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那样“一任接着一任干”,把生态省建设的规划蓝图绘到底;也要像培育新质生产力那样“敢闯敢试”,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正如“敏言”文章所强调,唯有杜绝“规划挂墙”的形式主义,才能让“福建所能”真正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效。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回望,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主持编制规划的实践探索,到如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的编制理念,不变的是“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十五五”规划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是福建找准“所能”、服务“所需”的生动实践。只要始终以科学为指引、以民意为根基、以实干为支撑,福建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交出一份“国家满意、人民认可”的优异答卷。(叶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