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近年来,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紧紧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资源与文旅产业的双重优势,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创新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铁路特色的文旅品牌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文化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品牌建设,打造“济铁文旅”特色名片
“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交旅融合项目,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深度融合山东首条铁路——胶济铁路的基础上,与山东境内的青盐铁路、京沪高铁、日兰高铁相互联接,串起山东环形高铁沿线的八地市,形成了一个完整闭合的高铁环形通道。高铁环游齐鲁项目的推出,不仅成为区域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2023年3月16日在这趟环形列车上,山东16地市文旅精品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引发了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平台累计刊发报道2百余篇,全方位展现了“高铁+文旅”创新模式的辐射效应与社会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淄博烧烤号、菏泽牡丹号、潍坊风筝号等特色品牌专列应运而生,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和沉浸式旅行体验,成功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关注和参与。各地文旅局积极联动、资源共享,通过高铁列车这一移动载体,展示了丰富的地方文旅资源,形成了跨地域、多层次的宣传合力。随着济郑高铁、日兰高铁、潍烟高铁等重要线路相继开通运营,山东高铁网络进一步加密提质,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便利性大幅提升。这些线路不仅打通了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更成为一条条“流动的文旅长廊”,为地方文化展示、特色产品推广、旅游品牌塑造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2024/2025两年春节期间,我们推出了山东手造、好品山东集中进站上车活动,不仅让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旅客在高铁上感受到了山东地方浓浓的年味,同时也得到了中央级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进行了整版报道,央视直播间进行了现场直播,2025年春运期间,在新开行的潍烟高铁四站同时进行当地非遗文化展示,人民日报全程直播,带动烟台地区文旅特色项目和当地特产的推广,“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也入选了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铁路与文旅的协同发展,正不断激活沿线经济,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联动提升,逐步构建起“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消费”的良性循环。
(二)融入银发经济,开好“齐鲁之星”旅游专列
今年以来,国铁济南局紧抓银发经济科学安排运力,做好重点方向、重点地区的旅游专列开行计划,深化客流客图融合,采取站段联手、异地组织、铁旅融合、多平台推介的方式,打造多品类、多形式特色旅游列车,精心做好旅游列车开行准备工作,实现跨区域引流上量。今年以来,已开行旅游列车27列,服务旅客近2万人次。同时,精心策划主题活动,精准定位老年旅游市场。车厢内开设养生课堂、摄影比赛、老友茶话会,一路欢声笑语,让旅途成为银发社交新主场!通过串联山东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热门旅游景点,为老年游客打造一场场舒适、惬意的文化之旅,成为推动银发旅游市场发展的新亮点。今年3月至4月间成功开行“南线赏花”之旅和今年首增湘渝云贵赣五省联游春日之旅,年龄最大的游客有来自澳大利亚的87岁的老先生,他自称是打着“飞的”来参加青岛到云南的旅游专列,他认为在中国坐着慢火车旅行非常安全、舒适,服务业很贴心,成为他旅行的首选方式;4月6日开行首趟齐鲁之星“游学养”银发旅游专列,为老年游客倾心定制专列游学线路,融入丰富课程化设计,集游览、学习、养生于一体 ,老年大学的课堂搬到车厢内,成为“流动的老年大学”央视国际频道的记者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在央视国际财经频道播出后达到了1400万的浏览量,很多外国朋友留言: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旅游列车,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旅游列车。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好评。在九寨沟、剑门关等地,跟随专业摄影老师现场教学,学习拍摄绝美风景、人文建筑,还有机会进行摄影创作,用镜头记录旅途中的精彩瞬间;今年的新疆专列,全程18天在此期间,我们为老年旅客设计了“浪漫圆梦 银发蜜月”——“齐鲁之星”银发蜜月新疆旅游专列,通过蜜月主题活动、父亲节惊喜、婚姻保鲜秘籍分享、书香丝路读书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活动串联起整个行程,和老年朋友一起见证一生相守、为爱启程,很多老年朋友圆了自己浪漫婚礼的梦想,今年“齐鲁之星”银发旅游专列先后参与山东省民政厅的消费启动仪式推广活动和哈洽会推介活动,在东北地区和国际盛会上成功进行了品牌推广宣传。
(三)深化文化赋能,创新“济铁研学”活力品牌
在 “济铁研学” IP 打造方面,公司深度挖掘铁路沿线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研学课程。以铁路科技为核心,开展铁路科普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亲身体验铁路建设与运营的奥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组织非遗传承、历史文化探寻等研学项目,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以胶济铁路博物馆、济西铁路工业研学基地、青岛动车段动车所,济西机务段党史馆和贾乾峰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及山东职业学院的实操课堂,重点打造铁路主题研学课程,在青少年之中传播铁路文化以及安全知识和实践课堂。“济铁研学” IP 在市场中迅速打响知名度,成为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优质选择。“济铁研学”从“认识一节钢轨开始”的研学课程获得第六届“中国服务”优秀创新案例。充分把握暑假研学市场黄金期,推出“齐鲁1号·仰泰山立少年志”“齐鲁1号海洋探秘研学主题线路”“津浦铁路时空之旅”等系列“济铁研学”长短线研学线路,为广大学生提供寓教于游的学习平台。截至目前,今年暑期组织“齐鲁1号”研学团队10余期400多人次。同时,在今年山东省研学旅行推介大会上做主旨演讲,重点推介“齐鲁1号”研学路线。
(四)强化宣传推广,扩大铁路文化传播力
公司始终坚持“新闻宣传就是最好的营销”理念,坚持打造丰富内容、形式创新的融媒体产品,着力提高铁路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开展活动之前,主动与媒体、地方文旅及宣传部门沟通对接,了解他们各个时期的宣传侧重点,借助媒体力量,提升自身宣传价值,加大铁路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促进铁路文化建设与传播。去年以来,精心策划“济铁研学”长短线多条主题研学线路、唱响“ 齐鲁1号”立志小达人、海滨探秘等多条线路、开行冠名列车、歌迷列车等多趟主题文化列车活动,在旅游产品中融入铁路文化元素,如推出铁路主题的文创产品、举办铁路文化节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入了解铁路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铁路文化为纽带,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独特魅力。今年以来,中央级宣传报道32篇,先后在央视媒体、新华网、人民网等二十余家中央级媒体,齐鲁晚报、新黄河等近五十家省部级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其中新华社刊登的“乘坐高铁看非遗 欢天喜地游齐鲁”报道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新华社银发旅游专列报道点击量超过150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财经频道浏览量超过1400多万,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多角度、多侧面反映工作成果,展示了公司的良好形象。
(五)践行初心使命,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发展
公司始终将“客户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在银发专列的服务设计中,还是在研学课程的内容开发中,始终秉持“让对方先赢,我们才能赢”的合作理念,真正站在旅客、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多方共赢。在潍烟高铁开通初期,我们主动拿出两节车厢用于当地文旅资源展示,多次沟通,真诚表达希望通过高铁这一流动平台,结合媒体宣传,能有效提升曝光度和影响力。最终,在开通活动现场,多家中央及省级媒体进行直播报道,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旅客反响热烈。这充分体现“换位思考、合作共赢”的初心实践。针对旅游专列银发旅客群体,推出“五心服务标准”:列车适老化改造更贴心、医护随行更安心、文旅管家更省心、慢游节奏更舒心、跨省联运更顺心。此外,首次引入AI智能监护设备、紧急呼叫定位器等科技手段,全面提升老年旅客出行的安全性与舒适度。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企业对旅客需求的深刻洞察,更彰显了“服务为本”的企业文化内核。
三、工作成效
(一)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形成行业标杆效应
“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成为全国交旅融合的标杆范例。淄博烧烤号、菏泽牡丹号等特色专列,以及“齐鲁之星”银发旅游专列、“济铁研学”IP,累计获得中央级媒体报道超50篇,省部级媒体报道超100篇,其中央视国际财经频道相关报道浏览量突破1400万,新华社银发旅游专列报道点击量超150万,显著提升“济铁文旅”品牌的全国知名度与国际关注度,成为山东文旅产业的核心名片之一。
(二)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带动产业协同发展
2024年以来,集团累计开行旅游专列27列,服务旅客近2万人次,暑期“济铁研学”团队超10期、覆盖400多人次,直接拉动旅游消费增长。同时,通过高铁专列展示地方文旅资源、非遗文化及“山东手造”“好品山东”产品,带动沿线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营收提升,形成“交通-旅游-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尤其在激活银发经济、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成效显著。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客户满意度稳步提升
针对银发旅客推出的“五心服务标准”及AI智能监护设备、紧急呼叫定位器等创新服务,大幅提升老年群体出行安全性与舒适度,87岁澳大利亚游客专程搭乘专列并给予高度评价。“济铁研学”课程凭借优质内容与实践体验,获得第六届“中国服务”优秀创新案例,研学产品复购率与家长推荐率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客户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四)资源整合能力增强,构建多方共赢生态
集团成功联动山东16地市文旅局、铁路站段、老年大学、山东职业学院等单位,实现交通资源、文旅资源、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在潍烟高铁开通时,通过车厢展示、媒体直播、非遗展演等合作模式,既提升地方文旅曝光度,又丰富高铁服务内容,形成“企业-地方-客户”多方共赢的合作生态,为后续文旅融合项目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经验启示
(一)立足资源优势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前提
文旅融合需紧扣自身核心资源,避免盲目跟风,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品牌体系。集团充分发挥铁路“线路网络广、载体流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将胶济铁路历史文化、高铁环形通道交通优势与山东地域文化、旅游资源深度结合,打造出“高铁+文旅”“专列+主题”的特色模式。
(二)精准定位客群是产品成功的关键支撑
只有深入洞察不同客群的消费偏好与需求痛点,推出“量身定制”的产品与服务,才能提升客户粘性,实现产品从“供给”到“畅销”的转变。无论是针对银发群体设计的“游学养”专列、适老化服务与主题活动,还是面向青少年开发的铁路科普、非遗传承研学课程,均实现对目标客群需求的精准捕捉。
(三)创新传播与服务是品牌破圈的重要途径
文旅产业需以创新为驱动,既要做好“内容营销”,也要做好“服务升级”,才能实现品牌持续破圈。在传播层面,集团以“新闻宣传就是最好的营销”为理念,通过融媒体产品、媒体直播、主题活动等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在服务层面,引入AI智能设备、打造“流动的老年大学”“研学课堂”,实现服务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创新。
(四)合作共赢理念是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旅融合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合作生态,以共赢思维推动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集团始终秉持“让对方先赢,我们才能赢”的合作理念,联动地方文旅局、媒体、高校等多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地方借助高铁平台推广文旅资源,集团借助地方资源丰富产品内容,客户获得更优质的旅行体验。
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根、以服务为本、以创新为魂,通过初心使命的践行、文化价值的挖掘、传播方式的创新,逐步构建起具有铁路特色的文旅融合新发展模式。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铁路+文旅”实践,不断丰富文化载体,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王永强 徐玫 张庆帅 宋雅寒 谭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