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已成为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尤其对于基层乡镇而言,如何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出符合区域特点、贴近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体现。养老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我们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国家乡村振兴、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相结合,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通过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培育等举措,全面提升乡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规划引领是基础。乡镇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不仅要摸清老年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和照顾需求,更要结合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应当优先考虑老年人口集中区域,精准配置护理型床位等资源,避免出现“有设施无服务”“有床位无人住”的结构性矛盾。要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养老设施规划与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公园绿地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形成功能互补、方便可及的为老服务生活圈。
精准施策是关键。城乡情况不同,养老模式也应当因地制宜。安徽通过“见缝插针”在城市布局服务综合体,在农村则推行“身边有伴、村里有站、云端有护”的互助养老模式,为我们基层提供了宝贵范本。乡镇可以积极发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建立村级养老服务站、幸福院等设施,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帮扶高龄失能老人,营造“老人帮老人、乡邻助乡邻”的温暖氛围。
提升服务可行性是目标。养老设施不是“摆样子”,关键要让老人用得上、用得好。要避免出现“城里有、村里空”“房子建得好、服务跟不上”等现象。设施选址应当方便子女探望和服务送达,尽量不设置在不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空间。同时要推动专业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发展上门服务、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多样化服务,真正实现从“有”到“优”、从“建得好”到“用得好”的转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我们共同努力,织密乡镇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使乡镇不仅成为绿水青山的栖息地,更是温暖幸福的养老家园。(韩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