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办发布了重要工作进展,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已完成全部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基层减负、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实践,也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明晰基层权责边界的重要制度成果,为构建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厘清权责边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履职事项清单通过系统性梳理各类职能事项,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工作流程,既明确了“基层要干什么事、应担什么责”,也回应了“群众找谁办、怎么办”的现实关切。这既为基层干部提供了精准的工作指引,推动基层工作从“权责失衡”到“权能匹配”转变;也为群众办事搭建了透明的制度框架,推动了从“信息不对称”到“服务更透明”的升级。“照单履职”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的混乱治理困境,显著提升了行政协调和执行效率。
二、优化流程机制,释放基层治理活力
基层政府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履职事项清单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清楚界定了部门责任与边界,推动基层治理由“粗放式应对”转向“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工作重心的精准聚焦。配合履职事项清单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明确了乡镇(街道)等需要上级部门完成的事项及具体职责和其无力承担或不适应承担的事项,避免出现“职能空档”和“责任真空”。在权责明晰、流程顺畅的制度框架下,基层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在群众最关心、最急需、最迫切的事项上持续发力,充分释放基层治理活力。
三、聚焦便民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
履职事项清单不仅是干部履职的操作指南,更是群众办事的权威依据。它搭建了“一单清、一眼明”的便民服务模式,让群众可以便捷获取“找谁办、怎么办、需何材料”等关键信息,避免了因职责模糊、推诿扯皮而“跑断腿、磨破嘴”。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平台,简化群众办事流程,让数据在指尖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清单管理的制度化也提升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度,基层干部也能在清晰的边界内高效履职,实现“干部干得明白、群众办得省心”的双向共赢。
权责清单厘清职责边界,流程优化激发治理活力,便民服务增强了群众获得感,三者共同筑起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清单化管理不仅为基层干部减负增效,更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推动基层治理从“事务驱动”走向“制度驱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坚实力量。(陈长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