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社区纠纷调解量同比上升23%,但矛盾化解率却突破92%——这组反差数据背后,是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型。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承载着万家灯火的基层单元,既是政策落实的毛细血管,更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温度计。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们每天穿梭于楼栋巷陌,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化解矛盾,在家长里短的琐碎中书写着社会治理的大文章。
第一把钥匙:党建引领,搭建共治平台。群众诉求无小事,社区要聚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围绕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深入开展“大走访”;聚焦改善环境、提升品质,扎实推进“大扫除”行动。将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作为发力点,通过搭建议事平台,制定议事机制,由社区党委牵头,不定期组织居民代表、物业、法律顾问召开居民议事会议,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遏制不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化解居民日常因车位被占、噪音扰民等引发的群体矛盾。
第二把钥匙:智慧赋能,升级调解效能。社区纠纷调解要紧跟时代,创新调解方式,从线下调解室上升到线上调解室,居民通过扫码即可提交纠纷诉求,由网格员认领诉求事项。这种云端调解室打破了时空限制,让矛盾化解从面对面升级到屏对屏,既提升了响应效率,又降低了群众参与门槛,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治理愿景。
第三把钥匙:文化浸润,培育自治土壤。社区纠纷调解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思想润色实现从矛盾化解到关系重建的升华。传统调解模式往往止步于搭建沟通平台、促成表面和解,而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以文化浸润消弭认知隔阂,用价值共鸣重塑邻里认同。这种思想层面的润色,既包含对传统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体现对现代法治精神的具象化传播,最终达成事心双解、标本兼治的善治目标。如,定期举办“邻里节”,通过包粽子、中秋茶话会等活动重建信任。
社区调解不是简单的“和稀泥”,而是需要制度创新、技术支撑与文化滋养的系统工程。当居民从“对手”变为“队友”,社区才能真正成为温暖共同体。(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