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金风送爽,皖山皖水硕果盈枝。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丰收的喜悦飘荡在这片曾孕育出老庄哲学、徽州文化的土地上,沉甸甸的稻穗、饱满的果篮,科技创新的引擎轰鸣、绿色转型的生态画卷、开放合作的繁忙场景均见证着安徽在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引领下,以务实行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生动实践,召唤着全省上下以更深沉的思考、更坚实的步伐,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荣光。
坚持科创赋能、智驱农业,夯实“产业根基稳、发展动能新”的振兴基石。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增量”,强省必先强技。从量子通信到人工智能,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汽车,安徽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跃迁。广大党员干部需深刻把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内涵,争当“科技兴农的实干家”。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实验室的“智慧果”结在田间地头,使智能农机、生物育种、数字农业成为新农具;要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皖字号”农产品凭借科技含量赢得市场话语权;更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使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变强的核心引擎。
坚守绿色转型、生态优先,绘就“绿水青山美、金山银山实”的发展底色。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生根,从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到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全国示范,从巢湖综合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安徽正努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蓝图化为现实。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绿色转型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关乎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绩观,要甘为“生态卫士”,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洁净水源、清新空气、美丽田园成为乡村标配;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产业,让“好风景”孕育“新经济”;还要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成为安徽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最持久的优势。
坚定开放合作、内外联动,拓展“视野格局宽、发展空间广”的共赢之路。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被彻底激活。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探索到中欧班列驰骋不息,安徽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从内陆腹地迈向改革开放新高地。乡村是农产品出口的“第一车间”,更是吸引外部资源、激活内生动力的“桥头堡”,其发展不能画地为牢,必须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大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寻找机遇。广大党员干部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当“开放合作的促进派”。要积极对接长三角高端资源,引进资本、技术、管理模式,提升安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要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擦亮品牌,拓展市场;更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让各类市场主体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春耘夏耕”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丰稔”的展望。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次丰收节为契机,牢记“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团结带领江淮儿女,以科技突破点燃发展引擎,以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基底,以改革开放汇聚发展动能,在砥砺奋进中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实践的崭新篇章!(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