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我国城镇化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为城市发展锚定了“创新、宜居、绿色”的核心航向。城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与人民幸福生活的“承载地”,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破解当前城市病的根本路径,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意见》从体系构建、动能培育、空间营造三个维度构建了完整框架,为各地推动城市发展提供了清晰遵循。
以“体系优化”夯基,筑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城市体系如同大厦的骨架,唯有结构合理、功能协同,才能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意见》提出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超大特大城市功能疏解、中小城市提质的发展路径,正是要破解“大城市病”与“小城市弱”并存的失衡问题。一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等世界级城市群通过产业协同、交通互联,如“握紧的拳头”形成聚合效应,提升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超大特大城市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像“修剪枝叶”般为发展留白,中小城市则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成为城乡融合的“纽带”。这种“大小联动、梯次发展”的体系,让城市发展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共赢”,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动能培育”赋能,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如果说体系是骨架,那么发展动能就是城市的“心脏”,唯有持续供血,才能保持发展活力。《意见》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引擎”。不同城市犹如“各有特色的花朵”,需因地制宜谋发展。厦门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成势,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到“厦门智造”走向全球,从两岸标准共通融合到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质动能如春潮涌动,蓬勃发展。而正是这种“创新驱动、存量挖潜、开放赋能”的动能组合,让城市发展从“要素依赖”转向“创新引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以“空间营造”提质,守护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高品质生活空间正是“民生温度”的直接体现。《意见》从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个维度发力,让城市成为群众的“幸福港湾”。推进“好房子”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如同给城市“旧衣换新”,既改善居住条件,又保留城市记忆;完善地下管网、新型基础设施,为城市“强筋健骨”,提升防灾减灾与智慧化水平;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均衡教育医疗资源,为市民“撑起保护伞”,让公共服务触手可及。这种“从安居到宜居、从便利到品质”的空间营造,让城市发展从“重面子”转向“重里子”,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市民。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既需遵循《意见》的顶层设计,也需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实践。从体系优化到动能培育,再到空间营造,三者如同“三足鼎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体系优化为动能培育提供空间载体,动能培育为空间营造提供物质基础,空间营造则为体系优化与动能培育凝聚民心合力。未来,只要我们以《意见》为指引,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定能绘就一幅“城与自然共生、人与城市相融”的现代化城市新画卷,让城市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名片。(胡芷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