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文章深刻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挑战。广大党员干部须胸怀“国之大者”,锚定筑牢制度屏障护绿、畅通转化路径兴绿、厚植民生沃土扩绿三大维度,奋力擘画美丽中国全景图。
筑牢制度屏障护绿,守护和谐共生的生态根基。制度护绿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关键保障,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切实依靠制度和法治来保护环境,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面对生态保护这道“必答题”,必须始终站在一线当“答题人”。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让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得到整体保护,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成为社会共识。全国各地的“生态司法+碳汇交易”制度创新,打造了从山顶到海洋的碳汇交易系统,加速推进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生态转型之路,守护和谐共生的生态根基。
畅通转化路径兴绿,激活绿能涌动的发展引擎。但绿水青山不会主动变成金山银山,兴绿的核心就在于打通转化通道,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融合。兴绿之道在于强化绿色科技创新驱动,赋能生态经济发展。要聚焦高科技绿色智能产业,实现山海全域高质量发展,将传统工业园区打造为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工业社区。兴绿之道在于掌握“点绿成金”的本领,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两山”转化桥梁。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用水权交易等方式将“水经济”“碳经济”纳入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生态保护不仅算“公益账”,更有“收益账”,激活绿能涌动的新发展模式。
厚植民生沃土扩绿,构建全民共享的共治格局。扩绿行动必须扎根民生沃土,让生态改善与民生提升同频共振。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就在于凝聚“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的社会合力。城市空气质量、社区绿化环境、村居环境整治等生态议题,始终是民生焦点。应将生态环境治理与民生工程相结合,抓准人居环境“小切口”。深入开展房前屋后专项整治,深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群众在家门口共享绿色福利。生态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构建全民共享的共治格局,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参与机制。通过将生态改善与民生福祉紧密绑定,发动群众参与山林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利、在获利中认同,实现“护绿有甜头、守绿有奔头”的全民共享格局。
执笔青山,擘画新篇。时代赋予的生态答卷需以坚定行动作答。以制度屏障之笔,筑牢生态根基,方能守护万物和谐共生;以转化路径之墨,激活发展引擎,方能源源不断释放绿色动能;以民生沃土之力,拓展共治格局,方能凝聚全民共建共享伟力。三者同向聚合、协同发力,正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壮丽篇章的关键所在。当护绿之基更加坚实,兴绿之路更加畅通,扩绿之效更加普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必将恢宏铺展,为永续发展书写不负时代的精彩答案。(胡芷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