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兼具城乡特质,既是人口流动的“集散地”,也是治理矛盾的“交汇点”,更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强此处党组织,绝非简单的组织覆盖,而是要打造统筹城乡、联结供需、凝聚民心的“融合纽带”,让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组织架构是根基,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壁垒。城乡接合部的复杂性,在于既有城市社区的治理需求,又有乡村治理的遗留问题,传统“就城管城,就村管村”的模式早已滞后。建强党组织,首要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体系。要强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龙头作用,向下延伸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链条,让组织触角扎根每一个治理单元。同时要打破领域界限,通过党建联合体等形式,将驻区单位、非公企业、物业企业的党组织拧成一股绳,从体制上消除资源流动的壁垒,实现组织联建、活动联动的良性循环。这种架构重塑,本质是把党组织从“单一堡垒”变为“融合中枢”,让治理力量攥指成拳。
资源整合是核心,要激活“双向流动”的内生动力。城乡接合部的资源困境,往往表现为城市优质资源“沉不下去”、乡村特色资源“活不起来”。党组织的关键作用,就是搭建资源互通的桥梁。要立足城乡互补优势,把供需链建在党建链上,推动城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让农村的农产品、生态资源向城市流动,形成“双向赋能”的闭环。通过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让闲置厂房变成创业空间,让田间作物直达社区餐桌,让专业人才服务下沉一线,让凝滞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活水。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党组织以系统思维做好“统筹文章”,让每一份资源都能精准对接需求、发挥最大效能。
服务供给是落脚点,需追求“精准精细”的治理温度。城乡接合部群众需求多元,既有就业创业、医疗保障等基本诉求,也有品质生活、文化体验等升级期盼,“大水漫灌”式服务早已无法满足需求。党组织必须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建立“群众点单、组织接单、多元办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要深耕网格治理,通过“民情地图”“敲门服务”等务实做法,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让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感知”。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议事、物业协调等机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更要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的亲民化改造,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建强城乡接合部党组织,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从组织架构的重塑到资源要素的激活,再到服务效能的提升,核心始终是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让城乡接合部从治理“薄弱区”变为发展“潜力区”,让党组织真正成为联结城乡、凝聚民心的坚强堡垒。(程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