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实践路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员干部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唯有以“实打实的担当、硬碰硬的作为”破题攻坚,才能在这幅壮丽画卷上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印记。
以“洞察力”校准担当方向,让作为不偏航。担当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精准对接需求的自觉行动。陕西神木市取消道路(辅路)停车收费的惠民政策引发广泛好评,正是当地市委通过召开交通秩序管理提升座谈会,面对面听取社会各界及群众代表意见,精准捕捉到“停车难、收费贵”的民生痛点后,校准决策方向的结果,这种“察实情、找症结、明方向”的洞察,正是锚定担当坐标的首要前提。
以“攻坚力”破解发展难题,让作为有分量。改革深水区没有“舒适区”,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基层矛盾交织、发展瓶颈制约的现状,党员干部不能畏难退缩,而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创新之策、攻坚之举打开新局面。同时,现代化伟业绝非一蹴而就,更需持之以恒的坚守,这种“韧劲”,既体现在对既定目标的执着追求中,更体现在对事业发展的持续用力上,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实。
以“落实力”夯实担当底色,让作为暖民心。再好的蓝图,没有落地落实就是“空中楼阁”;再实的举措,缺乏跟踪问效也会“虎头蛇尾”。面对群众“急难愁盼”,党员干部必须建立“任务分解—跟踪推进—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真正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这种“一抓到底、务求实效”的执着,让担当作为既有为民服务的温度,又有推动发展的重量,在持续跟进、闭环管理中见实效、出实绩。
时代的考卷已经铺开,奋斗的笔墨紧握在手,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使命,既重且光荣。从“洞察需求”锚定方向,到“攻坚破难”打开局面,再到“狠抓落实”惠及民生,每一步都是担当作为的生动诠释。唯有以“三力”为支撑,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刘雪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