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从太行深处看扶贫,到长江岸边察生态,从车间厂房问创新,到田间地头听民声,总书记的每一次基层调研,都是听真话、察实情、解难题的生动实践,也为全党树立了“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的鲜明导向。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肩负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重任,更需把调查研究摆在突出位置,以精准调研找到破题之策、打开工作新局。
确定选题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定盘星”,选题准才能方向明、调研实。调研选题若脱离实际、偏离需求,再详尽的报告也只是“纸上谈兵”;唯有紧扣中心工作、聚焦群众关切,才能让调研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脱贫攻坚期间,无数驻村干部以“摸清贫困根”为选题,走遍所辖村落的山山水水,记录下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发展需求,最终形成“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方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在乡村振兴战场上,不少干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核心选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开展调研,推动一个个惠民项目落地见效。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党员干部确定调研选题时,要始终锚定“国之大者”、聚焦“民之关切”,既要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找方向,也要深入基层一线找问题,让选题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确保调研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选准对象是做好调研工作的“突破口”,对象对才能情况清、数据真。调研对象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调研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若只“走马观花”式接触典型对象,忽略普通群众、困难群体的声音,调研就会“失真走样”;唯有兼顾不同群体、覆盖不同层面,才能全面掌握真实情况。某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前,调研团队不仅与社区干部、物业人员座谈,更逐户走访老年住户、低收入家庭,详细了解他们对加装电梯、公共空间改造的具体需求,甚至记录下行动不便老人的出行习惯,最终制定的改造方案既满足了多数居民需求,也兼顾了特殊群体的利益,赢得了群众一致认可。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选择调研对象要坚决摒弃“选择性调研”的思维,既要走进“样板村”“示范企业”总结经验,也要深入“薄弱村”“困难企业”发现问题;既要倾听“顺耳话”,也要听取“逆耳言”,通过广覆盖、多维度的调研对象选择,把真实情况摸准、把群众诉求摸透,让调研成果真正反映民声、体现民意。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从确定选题到选择对象,从深入调研到形成报告,每一步都需党员干部沉下心、俯下身,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调研做深做实。新时代新使命,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调查研究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既当好“调查员”摸清实情,也当好“施工员”破解难题,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以扎实的调研工作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