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理论学习涵养初心、以基层调研体察民情、以勤俭节约躬行示范,为全党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立起标杆。在作风建设持续深化的今天,成效绝非终点,尤其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员干部唯有将“心学”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新、常悟常进,方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步履坚定、行稳致远。
坚定理想信念是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改进作风的思想根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信念定则方向不迷。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皆以信念为灯塔,郑和驾船七下西洋,以“怀柔远人”之志架起文明桥梁。共产党人的信念更显炽热,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绝笔,是信仰的血色宣言;张桂梅病躯托举大山女孩的梦想,是使命的执着坚守。时代流转,但信念始终是跨越山海的力量源泉。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之为镜,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熔铸于魂。既要在产业升级的攻坚期敢啃硬骨头,也要在城乡融合的深水区,善解“空心村”更要在生态保护的持久战中,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定力,让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为子孙后代留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改进作风的核心准则。作风的本质是党群关系,“心学”的根基在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我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困难群众”的深情话语,道尽了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事业为谁而干、发展为谁而谋,从来都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唯有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让作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因此,党员干部当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为信条,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如此,“心学”才有温度,作风才有力量,事业才有最坚实的后盾。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改进作风的关键路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清醒方能政治坚定。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煤油灯下苦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借一本《浮士德》徒步数十里,这份求知若渴的精神,正是理论武装的生动注脚。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传承这份“挤”和“钻”的劲头,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必修课。既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又要结合工作实际悟原理、找方法,让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心学”之道,在于修心以明志,砺行以担责。从郑和“乘长风破万里浪”到张桂梅“让学生们走出大山”,信念的传承跨越千年,初心的坚守一脉相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当以常修常新的“心学”淬炼党性,以永不止步的作风建设践行使命,让每一次理论学习都成为初心的“体检”,每一次为民服务都成为信念的“淬炼”,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