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观察八项规定精神成效最直观的窗口。这些年来,八项规定不仅是一系列条文约束,更如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作风革命,似春雨润物,悄然重塑着基层治理的土壤,展现出历久弥坚的磅礴力量。
这份力量,体现在“干群关系”的深刻改善上。曾几何时,“情意不通、思想有隔阂”如同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干群之间。部分干部困于文山会海、疲于应酬接待,下基层难免“走秀”多于“走心”。八项规定实施后,“规矩”真正立了起来。会议精简了,接待规范了,干部得以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抽身,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他们不再“隔着车窗看一看,端着酒杯谈一谈”,而是“同坐一条板凳,倾听真话、体察实情”。群众也真切地感受到,干部身上的“官气”淡了,“地气”足了,愿意掏心窝子说真话。这种血肉联系的重建、信任基础的夯实,成为八项规定在基层最温暖、最持久的政治成果。
这份力量,体现在“基层减负”的切实成效上。过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沉重负担,像一副无形枷锁,牢牢捆住基层干部的手脚。“表哥”“表姐”的戏称背后,是无休止的填报表格、撰写材料;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让人疲于奔命,也容易陷入“迎检—准备—再迎检”的循环怪圈。八项规定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这些顽瘴痼疾。会议文件“瘦身健体”,督查考核注重实绩,基层干部逐渐从文牍主义和事务主义中解脱出来,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地方发展之中。这种“轻装上阵”的获得感,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这份力量,更体现在“制度敬畏”的深入人心上。八项规定的持久力量,归根结底在于它的刚性约束和长期有效。它不是“一阵风”,而是“永远在路上”的铁规矩、硬杠杠。基层干部能深切感受到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监督执纪问责越来越严,任何试图打折扣、乱变通的行为都会受到严肃处理。这促使每一位干部都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组织、敬畏纪律、敬畏人民。这种对制度的敬畏,确保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能够超越短期效应,持续不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展望未来,深化作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作为基层“施工员”,基层干部要继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政策落实好,让其持久力量在广袤的基层大地更加充分地迸发,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