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风肃纪的春风穿透基层的肌理,掠过村庄巷陌与市井街巷,这场触及人心的整治行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制度执行范畴,成为检验执政温度与治理精度的关键标尺。在“党的根基在基层”的时代命题下,向基层延伸的正风肃纪,不仅是对“蝇贪蚁腐”的精准打击,更是对民心向背的深刻回应,其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审视与深思。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公平正义的“第一现场”。基层不正之风的危害,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问题”,而是扎在民心深处的“切身之痛”。从这个维度看,正风肃纪向基层延伸,本质上是一场“人心收复战”,通过清除侵蚀根基的“蚁穴”,让群众重新感受到制度的刚性力量与为民温度,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真正照进每个角落。
这场整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跳出了“运动式治理”的窠臼,以“看得见的变化”构建起长效信任。相较于宏大的政策宣言,群众更在意村口办事窗口的效率是否提高、孩子学校的午餐是否安全、老人的养老金是否准时到账。当干部从“官老爷”变回“服务员”,当“门难进、脸难看”变成“事好办、办得好”,当“人情关系”让位于“制度标准”,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转变,恰恰是正风肃纪最生动的注脚。正如某乡镇村民感叹“现在找干部办事,不用再托人说情,按流程来就行”,这种朴素的认可,远比任何表彰都更能证明整治的成效。它让公平正义从文件上的文字变成群众手中的“获得感”,从抽象的理念变成可触摸的生活质感。
当然,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基层正风肃纪绝非“一阵风”的短期行动,而是一场与顽瘴痼疾的持久战。整治工作必须兼具“雷霆手段”与“绣花功夫”。一方面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高压态势,对群众举报的问题线索一查到底,让“伸手必被捉”成为铁律。另一方面更要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推动“阳光政务”向基层延伸,让权力在群众的“眼皮子底下”运行。唯有制度堤坝越筑越牢,监督之网越织越密,才能让清风正气真正成为基层政治生态的“主旋律”。
从更深层的执政逻辑来看,基层正风肃纪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实践。它回答了“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当整治的标尺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当考核的标准聚焦群众的“满意度”,当整改的成效交由群众“评判”,这种治理导向的转变,正是新时代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它让我们看到,反腐不仅有“铁腕惩治”的力度,更有“守护民生”的温度。不仅是对权力的约束,更是对人心的滋养。
春风已起,清流渐长。基层正风肃纪这场触及人心的整治,既是对过往积弊的“大扫除”,更是对未来治理的“新播种”。当清廉与公正的种子在基层的泥土中扎根,当制度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我们有理由相信,民心之基必将愈发坚固,而这,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林子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