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制度之笔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螺丝,为弘扬勤俭节约作风、整治铺张浪费现象划定了更清晰的制度边界。《条例》实施以来,各级党政机关率先垂范,从压缩非必要开支、规范公务接待,一系列务实举措让节约意识深植党员干部心中。精准理解、科学把握“过紧日子”的深刻内涵,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并非对立关系,二者本质上是“节流”与“提质”的辩证统一。“过紧日子”强调的是党政机关对非必要、铺张性支出的严格管控,核心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而非抑制合理消费、阻碍经济循环。站在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角度,要准确把握二者关系,需做到“两个明确”:明确“过紧日子”的范围是党政机关自身支出,而非民生领域与合理消费场景;明确“过紧日子”的目标是优化资金配置,通过“节流”腾出更多资源支持民生改善、产业升级,以政府“紧”换取群众“实”、经济“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强化统筹思维,既严格执行经费管控规定,又主动担当作为,在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时精准发力,让“过紧日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而非阻力。
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必须杜绝“一刀切”的简单化执行,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一刀切”式执行看似“严格落实”,实则是缺乏担当、能力不足的表现,既违背了“过紧日子”的初衷,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过紧日子”不是“一减了之”,而是要在“紧”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对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破除“一刀切”思维,关键要提升精准执行能力:一方面,要深入调研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区分“必要支出”与“非必要支出”,对民生保障、重大项目等关键领域的合理开支要坚决保障,对超标接待、重复建设等铺张行为要坚决整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动态调整措施,既守住节约底线,又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群众合理需求得到满足,让“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地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务实举措。
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当以修订后的《条例》为遵循,既深刻把握“过紧日子”的内涵要义,破除认知偏差与错误做法,又以精准执行、科学统筹的实际行动,让“过紧日子”成为一种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唯有如此,才能将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钱都转化为民生改善的获得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勤俭务实的坚实根基。(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