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深刻点出了党员干部作风与民心向背的辩证关系。干部多一分“约束自觉”,群众就多一分“获得感”,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多一分“紧实度”。党风廉政建设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策中,其根基在“严己”,关键在“率先”,落点在“为民”。
党风廉政建设需锚定“关键少数”,以“上行”引领“下效”。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领头雁”,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从外出调研时减少陪同人员、简化接待流程、不安排宴请,到把“小事小节”作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诠释“严”的真谛。回溯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考察,不封路、不扰民,不铺红地毯、没有欢迎横幅——这些看似细微的安排,打破的是“特殊化”的旧习,立起的是“接地气”的新风,让群众从“看得见的变化”中感受到党的初心。站在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更应以此为镜,既要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守底线,更要在日常工作的“小事”中绷紧作风之弦,比如调研时多坐“板凳”少摆“架子”,接待时少些“客套”多些“实在”,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把作风建设融入每一件具体事,让“严”成为履职的常态。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中央八项规定是必须坚守的“铁规矩”。党风廉政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若仅靠短期整治,作风问题极易反弹回潮;唯有以“长期有效、一以贯之”的韧劲抓下去,才能筑牢作风防线。中央八项规定从出台之初,就不是“管5年、10年”的临时举措,而是写入制度、刻入人心的“硬杠杠”。它管的是“超标接待”的饭局,也是“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治的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气,更是“与民脱节”的疏离感。对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遵守八项规定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担当”。既要清醒认识到“作风问题无小事”,不打“擦边球”、不碰“高压线”,更要把八项规定的要求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让“铁规矩”成为守护民心、推动工作的“助推器”。
从“不铺红地毯”的细节,到“长期有效”的坚守,党的作风建设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干部的“不自在”,换的是群众的“舒适度”;制度的“硬约束”,护的是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新时代新征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以“正己”为基、以“严纪”为要,把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才能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最坚实的民心力量。(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