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公里的距离,隔开的是两种命运。历史早已昭示:共产党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靠的正是“自身硬”的优良作风,这既是赢得民心的密钥,更是执掌天下的根基。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以优良作风走好新的赶考路,有着直抵人心的启示。
与民同苦,是延安作风最鲜明的底色。延安岁月,一穷二白的困境里,共产党人从未把自己当“特殊分子”。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开垦菜地,忙完治国理政的大事便拿起锄头侍弄西红柿、辣椒;周恩来、任弼时纺线织布,线穗子匀细如专业工匠;战士们挥镢开垦南泥湾,让荒山野岭长出“陕北的好江南”。他们不是“坐而论道”的指挥者,而是“起而行之”的劳动者,老乡的炕头能坐热,田埂的泥巴敢踩实,手里的农具用得熟。这种“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共情,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口号变成军民共克时艰的力量。领袖与群众裤脚沾着同样的泥点,餐桌摆着同样的粗粮,看似朴素的行动,实则打破了“官民隔阂”的坚冰,守住了同甘共苦的初心,更凝聚起“上下同欲者胜”的人心。如今再看,这种“苦”从不是自虐式的煎熬,而是“把群众当亲人”的真诚。当干部放下架子、沾上土气,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解不开的结。
为民造福,是延安作风最厚重的支撑。从长征转战陕北到扎根延安,共产党人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二字。毛泽东带人勘察水源,为侯家沟村民挖出“幸福井”,泉水甜到老乡心坎里;朱德组织铁匠炉打造锄头、镰刀,挨家挨户送到农民手中;周恩来、邓颖超捐出津贴,在窑洞外搭起课堂,让战火中的孩子能读书识字。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领袖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百姓缺啥就补啥,群众盼啥就干啥。这种“枝叶总关情”的担当,筑牢了“鱼水情深”的根基,更汇聚起万众一心的抗战力量。如今再品,“为民”从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群众的小事就是大事”的践行——把百姓的呼声当指令,把群众的期盼当目标,就没有架不起的连心桥、解不了的民生题。
清正廉洁,是延安作风最硬核的底气。延安的清廉,从来不靠“表态”,而靠“做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刻在骨子里的自觉;为百姓挑水砍柴,是融在日常里的习惯;而对违纪的黄克功“法不容情”,则彰显了“纪律面前无特权”的铁律。有功之臣触犯法纪,一样依法处决。这种“不搞特殊、不徇私情”的坚守,让“清正廉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群众同呼吸的底气。正是这种“自身硬”,让老百姓打心底里信党、爱党、跟党走。
回望延安,“与民同苦”的底色、“为民造福”的支撑、“清正廉洁”的底气,共同熔铸成延安作风的精神内核,这既是历史给出的“成功密码”,更是未来前行的“精神路标”。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党员干部唯有赓续这份作风血脉,始终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操一份心、同守一份节,才能在时代的考卷上续写民心新答案,让延安作风穿越时空、历久弥坚,成为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走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力量。(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