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验做在田埂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的重要文章,再次把“科技创新”标定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对乡镇而言,这不仅是“国之大者”的宏大叙事,更是“稼穑之事”的当下命题。当“科技”与“乡土”握手,谁来搭桥梁?青年干部理应当好“首席推广员”,让创新这颗种子在乡野深处拔节生长、穗满枝头。
破除“技术恐惧”,先做“新农具”的“第一个吃螃蟹人”。一些基层同志谈及科技,口头禅仍是“太高大上”“咱用不上”。事实上,从皖北的“北斗+拖拉机”到皖南的“物联网+茶园”,从砀山的“区块链酥梨”到金寨的“5G+天麻”,科技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名词,而是乡亲们手中增产能、防灾情的“新农具”。青年干部学历高、网感强,就要带头“吃螃蟹”,把无人机植保、大数据选种、AI诊病等“黑科技”翻译成方言土语,现场演示、现场算账,让老乡眼见为实、心里踏实,真正打通“技术到田”的最后一米。
拒绝“盆景思维”,再当“微生态”的“首席运营官”。创新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能沦为“打卡式”秀场。青年干部要善做“科技红娘”,把高校实验室、企业生产线、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撮合”到一张八仙桌上:组织“科技大集”,让专家把“论文”变“图纸”;开设“田间课堂”,让老乡把“问题”变“课题”;打造“乡村创客空间”,让毕业大学生把“城市代码”变“田园算法”。当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在乡镇深度耦合,就会形成“处处可创新、人人愿创新”的“微生态”,让科技之苗年年抽新芽、岁岁结硕果。
力戒“贪大求洋”,更以“绣花功”当好“长期主义者”。技术落地最怕“水土不服”。青年干部要肯下“笨功夫”,事前“用脚调研”,把土质、墒情、产业禀赋摸得门儿清;事中“用肩担当”,资金、培训、售后全流程兜底;事后“用眼盯梢”,建立“一户一档、一技一档”的回访机制,把每一次病虫害数据、每一季产量曲线都沉淀为“乡土数据库”。唯有如此,才能让科技创新从“看上去很美”到“用起来很爽”,真正成为农业增效的“倍增器”、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科技向新,乡土向兴。今天的安徽,大别山深处可以“云”上卖茶,淮河两岸能够“芯”片种田;明天的乡村,还将有更多“0”和“1”长在稻穗上、更多“+”和“-”爬满瓜藤蔓。让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青年之锐气、以科技之伟力,在18万平方公里的江淮沃野上播撒创新种子,用青春汗水浇灌乡村振兴的“高产试验田”,为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田野答卷”!(储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