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乡村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是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大沙坝乡龙硐小学立足本校实际,开设涵盖传统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十一个社团,通过每周两小时的常态化训练,为乡村孩子搭建了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平台,让校园生活焕发出别样活力,也为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实践参照样本。
一、案例背景
龙硐小学作为乡村学校,受地域、资源等因素限制,以往学生课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以自主玩耍或简单的体育活动为主,缺乏系统性、多元化的兴趣培养渠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班子发现,乡村学生同样渴望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发展自身潜在特长。同时,当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且部分学生对电脑编程等新兴领域也展现出好奇。基于此,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地域文化特色及现有师资力量,整合资源,最终设立了传统文化、书法、蹦蹦鼓、腰鼓、电脑编程、手工、涂鸦、剪纸、舞蹈、篮球、乒乓球共十一个社团,旨在打破乡村教育局限,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收获成长。
二、案例措施
为确保社团活动有序、高效开展,学校从组织、实施、保障三方面制定了完善措施。
(一)科学规划社团分组与时间
根据学生年级、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报名,再结合师资适配性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社团人数适中,便于教学开展。每周固定安排两个小时作为社团活动时间,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避免与正常课程冲突,保障活动常态化进行。
(二)整合师资与资源
一方面,充分挖掘本校教师潜力,鼓励有书法、舞蹈、体育等特长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联系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人,邀请其定期到校指导蹦蹦鼓、腰鼓、传统文化等社团,同时利用有限的信息化设备,为电脑编程社团配备基础教学设备,满足教学基本需求。
(三)明确各社团教学目标与内容
传统文化、蹦蹦鼓、腰鼓、剪纸社团:以传承地域文化为核心,教学内容涵盖当地民俗知识、传统乐器演奏技巧、剪纸技法等,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魅力。
书法、涂鸦、手工、舞蹈社团:侧重艺术素养培养,从基础的书法笔画、绘画线条、手工折纸技巧、舞蹈动作教起,逐步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
电脑编程社团:以启蒙为主,通过简单的编程软件,引导学生了解编程逻辑,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
篮球、乒乓球社团:注重体育技能与团队精神培养,教授基础的球类运动规则与技巧,组织小型队内比赛,增强学生体质与协作能力。
(四)建立活动评价机制
每半学期组织一次社团成果展示,如书法作品展览、舞蹈表演、编程作品分享、体育竞技等,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参与度、学习进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提升社团活动质量。
三、案例反思
(一)亮点
1.社团活动有效弥补了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短板,十一个社团涵盖多领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找到了自身闪光点,不少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社团中变得开朗自信。
2.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开设,不仅传承了地域文化,还让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电脑编程等新兴领域社团则拓宽了学生视野,为乡村学生接触前沿科技搭建了桥梁。
(二)不足
1.资源仍存在局限:电脑编程社团受设备数量限制,部分学生无法同时操作实践;蹦蹦鼓、腰鼓等社团的乐器、道具数量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缺乏专业的艺术、科技类教师,部分社团教学深度有限。
2.活动持续性面临挑战:部分传统文化传承人因时间、精力有限,到校指导频率不稳定;部分学生因家庭原因,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出现波动,影响社团发展的连贯性。
(三)改进方向
1.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支持,申请教育公益项目资助,补充电脑设备、乐器、道具等物资;与城镇学校建立帮扶关系,邀请专业教师定期到校开展社团教学指导,提升教学专业性。
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宣传社团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争取家长支持,减少家庭因素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同时,培养本校学生骨干,让高年级有经验的学生协助指导老师开展活动,保障活动在传承人或专业教师缺席时能基本推进。
龙硐小学的社团活动,是乡村学校探索素质教育的有益实践。通过十一个社团的常态化开展,乡村孩子的校园生活从单调走向丰富,兴趣得到培养,特长得以发展,更在文化传承与视野拓展中收获了成长的力量。尽管目前活动开展仍面临资源、师资等方面的挑战,但学校将持续优化改进,以社团为载体,不断为乡村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让素质教育的阳光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助力乡村学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