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历史告诫我们,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更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如何将抗战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以史为鉴:让抗战精神融入课堂,厚植家国情怀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历史故事会、红色影片观影等形式,将抗战中的英雄事迹转化为生动教材。例如,讲述杨靖宇胃中仅有棉絮仍坚持战斗、狼牙山五壮士跳崖赴死的壮烈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通过模拟“战地小信使”活动,让学生撰写给抗战先烈的信,在字里行间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
历史教育不应止于书本。学校可结合地方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活动。当孩子们亲手触摸弹孔斑驳的武器、聆听幸存者的口述史时,历史的温度将转化为内心的敬畏与责任。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学教育需让每个孩子成为历史的传承者。
二、以和为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全球视野
“人类生活在同一星球,应当同舟共济、和睦相处。”总书记的讲话凸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小学教育需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限,通过跨文化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例如,与国外小学开展“和平邮票设计大赛”,让学生用画笔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向往;在英语课堂中引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轴”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战场对全球胜利的贡献。
此外,学校可设立“国际理解教育周”,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多国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懂得“以和为贵”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当孩子们在辩论中学会倾听不同声音,在合作中体会共赢价值时,他们便真正理解了习总书记所说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
三、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践行教育初心
“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总书记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在教育中体现为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小学教育需摒弃“填鸭式”教学,转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抗战历史学习,可设计分层任务:低年级学生通过拼图游戏认识地理版图变化,中年级学生制作“抗战英雄卡”梳理人物事迹,高年级学生开展“如果我是战地记者”的情境写作。
同时,学校应将心理健康融入德育体系。通过“和平心愿树”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释放对战争的恐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开设“亲子共读抗战家书”课程,让家长与孩子在书信对话中增进情感联结。这些实践正是对“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的生动诠释。
80年过去,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精神的光芒永远璀璨。小学教育作为启蒙之地,肩负着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前行力量的重任。当我们以史为鉴,让家国情怀扎根童心;以和为贵,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一代;以人为本,守护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时,便是在践行习总书记的嘱托——“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从未远去,未来正在书写。让我们从一堂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次次温暖的跨文化交流、一个个尊重儿童成长的细节做起,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苏根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