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深刻阐述了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意义,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奋斗指明了方向。这不仅是对过去苦难与辉煌的回顾,更是对当下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有力指引,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价值。
一、铭记历史,坚定职业教育发展信念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坚韧、牺牲与不屈的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铭记历史意味着要深知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使命变迁。在过去,职业教育为工业建设、经济复苏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如今,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回顾抗战历史,当时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在艰难的条件下,众多有志之士努力学习技术,为抗战物资生产贡献力量。为铭记历史,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在9月11日晚自习期间组织寄宿生观看“传承抗战精神,技能铸就未来——职业学校同上开学第一课”视频直播,激励学生勿忘国耻、自立自强。如今,我国正迈向制造强国,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更要铭记历史使命。比如在一些职业院校,开设了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从机械制造到智能制造技术,学生们学习先进技术,传承前辈们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的精神,坚定为实现制造强国梦而努力学习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铭记历史的担当。
二、弘扬抗战精神,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素养
抗战精神包含着爱国主义、团结奋斗、坚韧不拔等丰富内涵。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弘扬抗战精神是培育学生素养的重要指引。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在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阶段,有必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抗战故事融入思政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9月16日下午,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同安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多位领导和宣讲师到校开展2025国防教育宣讲活动,让国防意识深植师生心底,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让爱国情怀融入青春血脉。
团结奋斗精神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意义重大。职业技能的学习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在实训课程和技能竞赛中,学生们分组合作,攻克技术难题。以汽修专业为例,学生们在维修复杂汽车故障时,需要分别负责不同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如同抗战时期各抗日力量协同作战一样,通过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则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和未来职业挑战时不退缩。职业技能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学生们在学习高难度技术操作时,可能会多次失败,但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持续努力,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拓展职业教育国际视野
和平发展的理念强调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在中职教育中,虽然国际合作的直接项目可能相对较少,但我们同样可以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与合作精神。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关于世界文化、国际形势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发展,增强对和平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这样,即使没有直接的国际合作项目,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可能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开创美好未来,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紧跟时代步伐,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催生了相关的职业需求,职业院校及时开设对应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应未来职业市场的教育。
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在一些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生在线预习和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则进行项目实践和互动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也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职业教育要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技能、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邱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