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先生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迎来首批本科生,这所聚焦高端制造业人才培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社会关注的教育创新样本,更被视作我国以人才培育改革破解“卡脖子”难题的一步先手棋。而纵观其办学理念与战略布局,福耀科技大学的真正突破之处,或许在于它正试图回答一个核心命题: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该如何培育这样的人才?
传统的大学教育,常被诟病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配”的“旧框框”。学生们被固守在学校的藩篱中,要求以标准化答案为准绳,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毕业生学历虽高,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却有待锤炼,这正是高端制造领域人才短缺的深层痛点。福耀科技大学的出现,其首要意义便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塑人才定义。它不再仅仅追求“纸上谈兵”,而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战场练兵”,培养能攻克具体工艺难题、推动产业升级的“实战型工程师”与“创新型工匠”身上。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福耀科技大学给出了人才培养新范式。学校以企业深度参与办学的模式,让产业需求直接“嵌入”人才培育全链条。采用企业岗位清单代替传统课本,超过50%的课程是案例实践课,聚焦汽车玻璃制造、精密仪器加工等领域的真实故障分析、工艺优化问题,将“车间难题”转化为“课堂课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位学生配备4位导师,分别负责生涯规划、科研辅导、企业对接和学业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的帮助指导。在这里,人才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而是在生产现场学习实操,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动探索者。
当然,福耀科技大学的探索也同样伴随着挑战与期待。它能否建立一套区别于传统论文导向的、科学的且被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能否吸引并留住学术造诣深厚且产业经验丰富的顶尖师资?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否成为激活中国制造业创新链的“关键变量”?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教学模式?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时间来验证。
毋庸置疑,福耀科技大学的创办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的“破局”尝试,它像一块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田”,旨在培育一批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人才队伍。相信,当越来越多的探索者出现,中国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人才基础,必将愈发坚实。我们期待这所新生大学“破茧成蝶”,为中国人才培育模式带来一股清新而有力的变革之风。(院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