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一声高亢嘹亮的信天游划破长空,仿佛从远古传来,又似从百姓心窝里自然流淌而出。这,就是陕北民歌——黄土地的呼吸,农民群众的情感密码,更是乡村基层最真实、最动人的文化表达。它不靠华丽的舞台,不靠精致的包装,只凭一把嗓子、一腔真情,就能唱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唱出对土地的深情眷恋。
陕北民歌,是“土味”最浓的文化符号。它诞生于田间地头,成长于窑洞院落。锄地时唱《揽工调》,赶牲灵时哼《走西口》,婚嫁喜庆来一段《拜花堂》,悲苦无奈时吼一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些歌声,不是表演,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没有标准音高,却有最真挚的情感;没有复杂编曲,却有最深沉的力量。在陕北的乡村,民歌是情感的出口,是精神的寄托,是代代相传的“口头史书”。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陕北民歌正从“民间自唱”走向“文化自觉”。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开始重视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设立非遗传承人、组织民歌进校园、举办乡村民歌大赛、打造“民歌+旅游”特色品牌……在榆林、延安的许多村庄,每逢节庆,百姓自发组织的民歌对唱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这不仅是文化的复苏,更是乡村精神生活的回归。
更令人动容的是,陕北民歌正在成为连接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些基层干部学唱民歌、走进窑洞与群众对唱,用“土腔土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在一次调研中,一位驻村干部说:“当我用信天游唱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党的政策暖人心’时,老乡们笑了,也哭了。他们说,这歌里有咱的苦,也有咱的盼。”民歌,成了政策宣传的“软载体”,成了倾听民声的“金话筒”。
当然,我们也应警惕民歌的“过度舞台化”“表演化”。当民歌被过度包装、脱离生活本真,它就失去了灵魂。真正的传承,不在镁光灯下,而在老乡的炊烟里,在赶集的路上,在夏夜乘凉的院坝中。我们应鼓励“原生态”的传唱,支持民间艺人带徒授艺,让年轻人在耳濡目染中爱上这门艺术,而不是将其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回响,是农民群众的心声,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脉”所在。它告诉我们:最基层的声音,往往最有力量;最朴素的表达,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修路架桥、发展产业,更要守护好这些来自土地、长在人民心中的文化瑰宝。
让民歌继续在山梁上飘荡,让乡愁有处安放,让黄土地的魂,永远嘹亮。(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