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金秋十月,中国大地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文化变革。从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到良渚论坛上文明对话的全球共振;从故宫博物院百年座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审视,到呼伦贝尔草原上“纸片舞”事件引发的生态伦理争议——这些看似分散的文化碎片,实则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多维图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正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引擎,探索一条兼具文化自信与时代活力的突围之路。
中秋与国庆的双节叠加,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的典型样本。秦淮河泛舟赏月、蓬莱阁“海上生明月”观景、大唐不夜城汉服游园等活动,将传统赏月仪式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解读月亮的“前世今生”,将《月下独酌》《水调歌头》等诗词与现代音乐混搭,创造出“新国风”文化产品。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复制,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重构,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走出,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生活方式。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讨论更具象征意义。当3D复原技术让《千里江山图》动起来,当AR导览使观众与文物“对话”,传统文化正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例如,湖南省博物馆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纳入常设展,通过学术研究与数字展示的结合,揭示这件“中国最早典籍意义帛书”对研究早期文明思想脉络的价值,让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创新表达正形成“本土深耕”与“全球传播”的双向突破。第二十届群星奖音乐终评中,88支来自全国的参赛队伍将地方民俗融入现代音乐创作。四川凉山州的《彝山情歌》采用传统月琴与电子合成器对话,河北沧州的《运河号子》通过全息投影重现漕运盛景,这些作品证明:文化创新无需割裂传统,反而能在地域特色与现代审美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治理体系的创新成为关键。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产教融合为动能”,推动高校与文博机构共建实验室。例如,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科考船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开展海底文物探测技术研究;复旦大学团队研发的紫东太初4.0大模型,已应用于敦煌壁画修复的色彩还原算法优化。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打破了文化治理的“条块分割”,构建起“科技+文化”的生态体系。
文化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25年10月呼伦贝尔草原“纸片舞”事件,暴露出文化创新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游客在草原上抛撒可降解糯米纸的行为,虽未造成实质污染,却引发关于“文化体验边界”的广泛讨论。这提示我们:文化创新不能突破伦理底线,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需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责任。
类似争议也存在于文化产品的价值导向层面。某些网络文学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短视频平台上的“低俗文化”泛滥,均反映出文化市场治理的复杂性。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全国重点涉旅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必修课程;国家网信办启动的“清朗·文化市场”专项行动,查处违规文化产品1200余件。这些举措表明:文化创新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突破与守正间找到平衡点。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它既是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者,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让传统“活”在当下;也是全球化的参与者,以文化贸易与数字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更是社会治理的变革者,以政策创新与生态构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从良渚论坛的文明对话到草原上的生态反思,从故宫的百年传承到“新国风”作品的全球风靡,中国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这答案既有“但愿人长久”的温情,也有“直下看山河”的豪情;既包含对传统的敬畏,也充满对未来的想象。当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当创新成为文化传承的“永动机”,中国便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刻下了独特的印记。这印记,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孙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