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文化 > 正文

以团结之笔绘就新时代民族工作画卷

2025-11-21 08:58:24 |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紫帽镇人民政府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时代价值。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基层必须深刻领会文章精神,将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绚丽绽放。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基‌。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的深层纽带。基层工作需以文化浸润为抓手,通过非遗传承、节庆活动、双语教育等载体,让多元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光彩。例如在社区开办民族手工艺工作坊,既保护传统文化基因,又创造经济价值;组织多民族家庭共度传统节日,以情感共鸣消弭认知隔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滋养,正是筑牢共同体意识最持久的动力。在文化认同的建设中,基层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同时,要注重挖掘各民族文化的共通点,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相互理解,让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

发展共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共同富裕是凝聚各民族向心力的关键。基层实践要聚焦民生改善,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民族地区推行产业帮扶时,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等可持续产业。当每个民族群众都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分享发展成果,共同体便有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共享不仅是经济层面的目标,更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体现。基层工作者要深入调研各民族群众的需求,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民族。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等方式,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发展共享成为民族团结的强大引擎。

制度保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支撑‌。完善的治理体系是民族团结稳定的压舱石。完善矛盾调解网络,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培养双语干部队伍,畅通政策传达“最后一公里”。通过制度化渠道将共同体理念融入日常治理,方能实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制度保障的核心在于确保民族团结政策的落地生根。同时,要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让各族群众了解并支持相关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工作者当以文章精神为行动指南,将文化认同的软实力、发展共享的硬道理、制度保障的强支撑有机结合。以“绣花功夫”做好民族工作,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共同体理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常开长盛。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蔡钰涵)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