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参观红色革命旧址时强调,要结合党史宣传教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在大别山地区,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一本厚重的“红色教科书”始终闪耀着时代光芒。深入研读好这本家门口的“红色教科书”,就是要从中领悟信仰的真谛、重温初心的温度、汲取奋斗的力量、激发创新的智慧,为老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领悟“信仰”之章,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灵魂,夯实理想信念的压舱石。信仰如炬,照亮前路;忠诚如磐,凝聚力量。红色教科书的开篇,字字皆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铮铮誓言,句句饱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赤胆忠心。我们要从中读懂王步文烈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气节,感悟红二十八军“大别山红旗不倒”的钢铁意志,传承请水寨暴动“打不散、拖不垮”的如磐信念。学深悟透这一章,就是要我们从这片红色热土孕育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养分,在乱云飞渡中把稳思想之舵,在风险挑战中补足精神之钙,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让大别山精神的光辉,成为我们奋进新时代永不偏移的航标。
温习“初心”之卷,厚植“为民奉献”的宗旨本色,滋养担当作为的赤子情。“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大别山的红色土壤里,始终浸润着“以民为先”的初心密码,是红二十八军转战群山的坚守,是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救亡图存的热忱,是革命志士舍生取义的无畏。重温初心岁月,就是要传承“为民奉献”的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一线躬身力行,在民生服务前沿倾情投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解决民忧,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让担当作为的赤子情怀在新时代赓续绵延。
践行“奋斗”之册,砥砺“实干拼搏”的硬核担当,激活砥砺前行的动力源。红色基因绝非尘封于档案馆的遥远记忆,而是亟待我们在奋斗中点燃、在实干中传承的熊熊火种。革命烈士正是靠着“双脚丈量山河”的坚毅、“小米加步枪扛江山”的赤诚,彰显着“实干为要”的奋斗本色。今天我们更要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生态保护的主战场上勇当先锋,争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负重前行的“实干家”。让奋斗基因绽放时代芳华——把万亩茶园酿成富民的“金叶子”,让绿水青山长出惠民的“金果子”,在“红”与“绿”的交响中破解发展难题,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推向前进。
解码“创新”之篇,激扬“敢闯敢试”的开拓锐气,释放发展突破的强基因。让红色基因永葆生机,关键在于以创新之笔,续写时代新篇。推动红色教育从“活起来”迈向“火起来”,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盘活红色家底。打造“红色大讲堂”“逐梦青年说”等特色课程,让理论宣讲“潮”起来;组建骨干宣讲队,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升级红色旧址为国家级教育基地,以“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场景“走”到眼前。做好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承,让蕴藏在血脉中的“强基因”在新时代释放出发展突破的磅礴力量。
红色教科书,常翻常新;时代新征程,笃行不怠。用好“红色教科书”,须从红色历史中汲取信仰之力、为民之情、实干之劲、创新之勇,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毅前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汪晓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