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从邻里纠纷的调解到田间地头的帮扶,从政策宣传的最后一米到办事流程的简化一步,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民心向背的晴雨表、政策落地的试金石。新时代基层干部必须摒弃抓大放小的浮躁心态,以绣花功夫做好每一件小事,在“小切口”中践行“大民生”。
以“小事即大事”的认知为基,在思想淬炼中厚植为民情怀。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这心连心的纽带,正是由无数件群众的小事编织而成。基层干部要把小事摆在心头,需在三个方面深化认识:一是小事连着民心,群众的小事再小,也是关乎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的切身利益,解决不好就会寒了民心。二是小事关乎大局,基层的小事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一场邻里纠纷调解不好,可能升级为信访问题;一次政策解释不到位,可能导致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三是小事检验初心,干部是否真心为民,不在豪言壮语而在细枝末节。唯有从思想上把小事当大事,才能在行动上用心用情。
以“事事皆用心”的行动为要,在躬身实践中办好民生实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做好基层小事,关键在用心——用耐心听诉求,用细心解难题,用恒心抓落实。用耐心听小事,把诉求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群众的小事往往碎而杂,需要掰开揉碎讲清楚。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拉家常;对群众诉求“当场记、及时办、回头访”。用细心办小事,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效清单。小事虽小,却考验功夫。比如,针对农村独居老人吃饭难,有的村探索爱心食堂,不仅解决一顿饭,还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唠嗑,这就是细心带来的温度。用恒心抓小事,把短期清单变成长效清单。小事易解决难巩固,干部要建立小事台账,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深挖根源,唯有常抓不懈,才能让小事解决不反弹。
以“件件皆过硬”的作风为尺,在点滴积累中锤炼担当品格。“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点滴中显担当。”基层小事办得好不好,直接反映干部的作风实不实、初心牢不牢。总书记强调:“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这终生努力,就体现在办好每一件小事的执着中。为民初心要过硬,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办好小事不是任务而是本分。务实作风要过硬,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小事最忌摆样子,要建立评价机制,倒逼干部实打实办事。清廉底线要过硬,在小事中守好大节。基层干部要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为群众办事不吃拿卡要,落实政策不优亲厚友,把清廉二字刻在心上,让小事成为廉洁试金石。
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有千家万户的“小事”。每一件小事的解决,都是一次民心的凝聚;每一次小事的办好,都是一次作风的锤炼。基层干部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小事”当“大事”办、当“硬事”抓,才能在小切口中做好大民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点滴小事中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