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编办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的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截至2025年6月底已全部编制完成,且成效斐然。这一重大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为基层减负、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制度安排:为基层治理筑牢根基
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它犹如一座精准的坐标,为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在中央编委和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以乡镇(街道)为主、自下而上的原则,让乡镇(街道)从自身实际出发编制三张清单。这种因地制宜、贴合实际的做法,确保了清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基层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清单编制:精准划分职责,破解治理难题
三张清单各司其职,精准划分了基层职责。基本履职事项清单,如同基层工作的“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乡镇(街道)职责范围内必须全面承担的履职事项,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自己的“分内事”。配合履职事项清单,则像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分清了县乡主次责任、理清了责任链条,避免了工作中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更是将乡镇(街道)接不住、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物归原主”,让基层从繁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
截至6月底,各地形成的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平均340项,其中基本履职事项117项、配合履职事项99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124项,这一组组数据,是基层职责精准划分的生动写照。
三、培训指导:为清单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为了让清单工作顺利推进,各地坚持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乡镇(街道)工作特点,“一竿子插到底”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行全覆盖培训。这种实战化培训贯穿清单工作始终,确保工作推进到哪里,有针对性的培训就跟进到哪里。同时,中央和各省区市组建调研指导组,紧盯困难大、问题多、地处偏远的地区,一地一策加强指导服务。他们与基层同志坐在一起逐条逐项过单子,以县为单位选择工作基础好的乡镇(街道)进行清单“打样”,省市县乡四级同志共同推敲,切实提高了清单编制质量。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和指导,为清单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成效显著:基层减负与治理提升双丰收
目前,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普遍梳理出20多项党的领导和党建履职事项,基层组织、纪检监察、宣传、统战、社会工作等领域职责列细列明,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强化。
配合履职事项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占65.6%,特种设备监管、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等一批事项收回上级部门,取消了一批没有实质意义的信息数据报送、创建示范、评比考核等形式主义事项,基层减负取得了扎实效果。乡镇(街道)职能职责更加清晰,县乡关系进一步理顺,推动解决了消防安全检查、“两违”整治等领域60多项长期困扰基层、县乡交叉扯皮的“老大难”问题,助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更好落实。这些成效,不仅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更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有序。
五、展望未来:持续推动清单落地见效
中央编办将在总结各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用好履职事项清单的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推动清单落地见效。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基层治理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的决心。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履职事项清单的深入实施,基层治理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基层干部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绘就一幅基层治理的壮丽画卷。
全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的全面编制完成,是基层治理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基层减负、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希望和曙光。我们应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清单内容,结合工作实际,为基层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王银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