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安徽省纪委监委发布了公开为6名干部澄清正名的典型案例,对不实举报者的蓄意诬告行为进行公开通报,对不实信息进行公开澄清,扫除诬损正义的现象,激励干事者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有助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好生态。从事基层工作,接触群众,处理的事物涉及面广。很多事需要不同领域的干部直接去面对,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纠纷,大到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都需要主动解决。在处理诸多繁琐复杂的工作中,众口难调,难免会“得罪”人,由此引发的诬告陷害等情况屡见不鲜。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好生态,坚决祛邪扶正,对诬告行为坚决说“不”。信访举报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重要途径,倾听诉求者话语的“呼声筒”。但现实中一些地方信访者捏造、歪曲事实,故意诬告陷害、诽谤他人时有发生:有的因个人利益诉求未实现,借机打压报复;有的因与他人矛盾纠纷解决未达到预期,就肆意造谣中伤。施压于有关组织和党员干部,严重挫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安徽省纪委监委公布的6起诬告陷害典型案例看,被“贴牌举报”的干部几乎是基层一些领域的负责人,所举报内容看似有条不紊,很容易以假乱真,实则蓄意虚构事实,把担当作为者置于“对立面”。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好生态,坚持激浊扬清,为干事者“保驾护航”。坚持实事求是、核实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基层干事者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这就要求,在干事者受到诬告时,组织应该态度鲜明摆事实,让蓄意“伤人者”收起刀刃,让党员干部放手创业。在此前,四川、吉林和浙江等多个省份通过公开澄清正名、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等,使受诬告的党员干部深受到组织的关怀,激发出更高的干事创业热情,树立了正气、维护了正义。如果干部受到不实举报后,坚守“沉默是金”,却无法达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只会助长歪风邪气、污染社会风气,进一步破坏政治生态,打击基层干事者工作的积极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从而产生的被动影响不容小觑。
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恶语伤人也层见迭出。想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干事创业环境,需要各地方各层面有效施策、积极发力。延伸为民服务范围广度、拓展服务水平深度、优化服务环境。同时,要加强对诬告陷害行为的惩治力度,对诬告陷害造成不良影响后果的,要严肃处理。为需求者供需求,对诬告行为者“不容忍”。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要及时公布澄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对不作为者“不护短”。一个地方的好生态、好环境,既要群众拥护,又要干事者积极务实;既要组织“铁面无私”,又要关怀备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安徽岳西县五河镇人民政府 吴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