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纪检监察 > 正文

破除立案竞赛,让反腐既见力度也有温度

2025-09-29 18:09:29 | 来源: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头陀镇人民政府

“一季度立案同比增长20%”“半年处分人数较去年翻番”……2025年以来,少数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将立案数据异化为“硬指标”下的竞赛筹码,“数字好看”取代“问题解决”。当“凑数立案”挤占民生反腐资源,反腐便偏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初衷,破除立案竞赛迷思,已成纪检监察高质量发展必答题。

破迷纠错为先,拆解数字至上迷障,在政绩校准、初心归位中匡正反腐方向。立案竞赛的核心是“唯政绩论”的畸形生长——将“立案数量、处分人数”直接等同于“反腐力度、工作成效”,把“数字增量”当“政治正确”,最终陷入“为立案而立案”的形式主义。考核“指挥棒”歪是根源。不少地方将立案数与干部评优、单位考核强绑定,划定“每月至少1起”“年度增速不低于既定比例”的硬杠。压力传导下,基层重心偏移。某乡镇将“会议记录漏签”“报表迟交半天”按“违反工作纪律”立案;某县区拆分同一干部单次违纪为两案上报,监督执纪沦为“凑数游戏”。初心“跑偏”更致命。纪检监察的核心是“惩恶扬善、守护民利”,立案仅是手段。但“数字执念”下,“办了多少案”成唯一标尺:2025年一季度全国处分18.5万人中基层占比超70%,这本是聚焦群众身边腐败的信号,可部分基层却搁置征地补偿克扣、医保基金挪用等“硬骨头”线索,优先查处干部改革中的轻微失误。正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强调,“凑出来的高数据,换不来群众的安全感”。

溯源析害为要,直面以数论腐反噬,在效应拆解、风险预警中规避反腐偏航。立案竞赛看似“监督加码”,实则磨钝反腐锋芒、冷却干事热情。选择性办案让反腐“失焦”。为凑指标,基层多“抓小放大”:2025年8月贵州查处群众身边腐败1859起,某乡镇同期立案12起中,10起是“未按时参加廉政培训”“办公用房超标半平方米”的小问题;群众反复举报的“村主任侵占集体光伏收益”,因“账目多、关联人杂”,月底才启动初核,反腐成“表面热闹、内里空虚”的形式主义。精力错配耗散监督力量。基层纪检干部本就“人手少、任务重”,立案竞赛更让他们陷入“凑数内耗”:某县纪委4人团队中,3人专职筛选“易立案”线索,民生领域10余条举报月底才腾出手核查,反腐“利剑”变“钝刀”,难啃重点领域腐败“硬骨头”。容错缺位挫伤干事底气。部分地区将“三个区分开来”抛诸脑后,对干部干事中的无意过失“上纲上线”。某乡镇干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时,因对接企业流程有小瑕疵(未造成损失),本可批评教育,却被以“违规履职”立案。此类案例多了,基层干部滋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心态,主动担当变“躺平观望”。数字注水透支反腐公信力。当立案成“达标任务”、处分成“数字筹码”,群众见“小问题大办、大问题慢办”,质疑“反腐走过场”;闻干部抱怨,觉得“监督不公”。长此以往,威慑力弱化,腐败分子滋生侥幸,陷入“越凑数、越无效”的恶性循环。

提质增效为基,重构反腐评价标尺,在精准监督、容错激励中实现力度温度统一。告别“以数论腐”,关键是打破“数字绑架”,锚定“为民、务实、精准”核心。重构考核“指挥棒”,从“数字论英雄”到“实效论高低”。彻底取消立案数、处分人数硬性增长指标,建立“三维考核体系”:以“案件质量”为基础,查定性准确性、程序合规性,对“凑数案”一票否决;以“整改实效”为核心,看问题遏制、漏洞补齐、资金追回情况;以“群众口碑”为标尺,将“诉求解决率”“信访量下降率”作为核心指标。强化上级“导航仪”,从“一刀切施压”到“差异化施策”。上级摒弃“数字排名”,按领域定考核:腐败高发区考“问题查处深度”,基层一线考“小微权力监督实效”,民生部门考“群众愁心事解决率”。同时建立“线索动态台账”,定期下沉督查,纠偏“搁置民生线索凑数”行为,确保监督力量用在“刀刃上”。拧紧容错“安全阀”,从“怕出错不敢干”到“敢担当放心干”。明确“容错清单”与“追责边界”,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区分改革“无意过失”与违纪“明知故犯”,区分工作“程序瑕疵”与腐败“谋取私利”。对未造成损失、主动整改的失误,不纳入立案统计、不影响评优;对被诬告干部,及时澄清正名。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的生命力在“力度”与“温度”的辩证统一——力度是“惩恶”锋芒,温度是“扬善”底色,激发基层敢闯敢试活力。告别“以数论腐”,不是放松要求,而是让反腐更精准;不是弱化监督,而是让监督更贴心。唯有如此,才能筑牢群众利益“保护伞”,激活基层治理“助推器”,让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王鹏)

责任编辑:赵新新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